首页 -> 2007年第2期

《我心归去》教学实录

作者:徐 炜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目标1、2
  教学难点:学习目标2
  教学方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听肯尼·G的萨克斯名曲《回家》,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刚才欣赏的名曲好听吗?这首乐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这首乐曲悠扬清亮、缥缈缠绵、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
  师:你听后想到了什么?
  生:耳边环绕着萨克斯奏出的婉婉的、柔柔的《回家》,浮躁的心绪渐渐被那种异常宁静而温馨的曲调所笼罩,心中充盈的是幸福的感觉,这一刻,想家的感觉悄悄滋长,从来没有觉得家是如此温暖,妈妈的唠叨是如此亲切,爸爸烧的菜是如此的香。
  师:音乐是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肯尼·G的萨克斯名曲《回家》抒发的是人类共同的心声:对家的思念,回家的渴望。我想,国庆长假,每一个离家在外的学子都会慨叹:“回家的感觉真好!”是啊,强烈的思乡之情,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久久萦绕在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板书题目)
  
  二、对话交流,研习文本。
  
  师:晨读课同学们都预习过这篇文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作者想家,思念故乡。
  师:作者想家,是因为国外不好吗?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
  生:“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作者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师:“家”字上为什么要加引号?
  生:加引号表明这个家只是临时的、暂住的地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师:那么,真正意义上家是怎样的呢?
  生:家是一个温馨而甜蜜的字眼。在家可以撒娇,也可以打呼噜,可以毫无顾忌地吃喝玩乐,可以无拘无束的尽情享受,可以痛快淋漓地大哭,可以不加掩饰地大笑……总之,家是让你身心最放松的地方,家是你的避风港,是你的加油站。
  师:你讲得真好!韩少功居住在法国的别墅,物质环境很优裕,作者住在那里有家的感觉吗?(齐读2、3段)
  生:他深感寂寞、孤独与空虚,这从“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可以看出。
  师:如何理解这句话?
  生:韩少功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这种孤独寂寞足以让人发疯。作者形容为“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在作者眼里,浪漫美丽的法国、雅静的别野就是一座监狱,自己被囚禁在那里。
  师:“悬崖的边缘”“寂静的深谷”是实指吗?
  生:不是实指,是用此来比喻作者寂寞空虚的感受,这样就将寂寞空虚的感觉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容易理解。
  师:第一段和第四段都以第一人称来写,第二、三段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使用第二人称,似乎在和读者面对面地交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更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
  师:请把“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列雷诺牌汽车?”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可以添加一两个副词来强调一下意思。
  生:我根本/一点儿/极/毫不在乎法国的面包和列雷诺牌汽车。
  师:为什么作者毫不在乎法国的面包和列雷诺牌汽车?
  生:因为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
  师:作者通过对亲人的生活场景的想象,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在异国他乡对亲人的强烈的思念。
  师:作者由想家→想亲人→思念故乡,家的含义进一步深化。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对故乡的爱的?
  生:作者采用了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达对故乡的爱。
  师:“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我依然爱它,依然在心底想着它。作者想故乡的什么?
  生:作者想故乡的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师: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同学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离家在外的你肯定很想家,请问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生1:我最想家里“小狗的欢叫声”。
  生2:我最想“妈妈‘嗞拉’煎鸡蛋的声音”。
  生3:我最想“爸爸的摩托车声”。
  生4:我最想“奶奶的唠叨声”,“爷爷的呼噜声”……
  师:同学们想象的事非常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仿佛可以听得到声音,嗅得到香味。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而这种感觉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来表达,如《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师:第六段最后一句话“带泪的笑”如何理解?
  生:二胡:悲凉低沉
  赛马曲、赶集调:欢快
  即使是欢快的曲调,用二胡来演奏,听上去也是悲怆的,是“带泪的笑”。
  师:到第五、六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发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相对完整了,为何还要加上第七、八、九三段呢?这三段的内容是什么?作用又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三段,把启示性语句找出来,认真体会。
  生:后三段是作者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汗水。
  △故乡的美中含悲。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
  作用: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
  师:“那种失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那种失望不同于……能滴血”?
  生:“那失望”指的是对故乡的“失望”。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奉献的动力。劳动与奉献会使故乡繁荣昌盛。
  师:这种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就这样写道:“在苍茫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你能否也运用相同的句式,将《故乡》的内容替换文中的内容呢?
  生:“我会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会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会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异国他乡的失望,那种失望令人心痛。
  师:为什么说故乡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生: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才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师: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生:△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只有奋斗、奉献,才会有感情上不可割舍的珍惜,才会在生命中留下烙印。
  师: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
  生: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三、小结。
  
  对家的眷恋、对故乡的热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无论走得多远,依然忍不住回头眺望。
  四、布置作业,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马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会散的蒲公英。
  人一离开乡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板书设计:
  我心归去
  韩少功
  想家 叙述、议论、抒情
  思念故乡 对比、排比、欲扬先抑
  家带泪的笑
  回家 对“故乡”的思考与感悟
  徐炜,教师,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