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巧用教学资源丰富语文教学

作者:李宗斌




  多媒体进入课堂在城市学校已经普及,但在山区农村学校仍是可望而不可即。语文学科虽然是以语言为主要教学目标,但同样需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没有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条件下,充分挖掘资源,自制教具,把语文课上得丰富多彩。
  
  一、应用名家朗读磁带进行朗读教学。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朗读的好坏,决定着语文教学效果。应用名家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朗读习惯,提高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受语言,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特别是散文、古文、诗词更要让学生在名家朗读的指导下充分朗读。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言。在学习冰心的《小桔灯》一文时,让学生学着“小姑娘”制作“小桔灯”,体会“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让学生在雪天试着捕麻雀,体会“扫、支、撒、系、牵、拉、罩”等一系列动词的精妙之处。
  
  三、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去欣赏。在学习仇春霖的《万紫千红的花》后,让学生回家后实验,把红色花泡在肥皂水里,红色花会变成蓝色,再把这朵蓝色花泡到醋里,它又重新变成红色,认识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的道理。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有“荷”专题,在学习这个专题之前,选择恰当的机会让学生去观察荷塘、荷茎、荷叶、荷花、莲蓬,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欣赏荷,受到美的熏陶,为后面几个环节——咏荷、读荷、议荷、写荷奠定了基础。
  
  四、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领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石拱桥,感受“我国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五、应用地图教学。在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由于里面的地名太多,学生越读越糊涂。这时用一张地图进行教学,弄清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作战区域,各路军作战的路线等,学生就能迅速把握文章层次。
  
  六、应用图片,插图进行教学。学生难免有很多东西没有见过实物,比如沙漠、大海、凡尔赛宫、黄鹤楼等,在学习到像这一类的文章时,老师尽量找一些图片,或应用插图进行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七、自制教具。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自制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观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时,学生对大碑座、小碑座、碑身、碑顶的结构及十幅浮雕的位置总是模糊不清。我找了一些旧纸箱和纸盒制作了一个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模型,让学生对照模型读文章,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作为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李宗斌,男,教师,现居湖北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