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张培蕾 余红燕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过程。认识起源于动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的最直接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有意识的接受性学习和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性学习结合起来,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提供材料、工具和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探索、发展。
  1、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善于质疑。因为科学的质疑,不断探索的意识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没有质疑、探索,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爱因斯坦从牛顿力学与麦克期韦电磁理论相矛盾的现象出发,提出疑问、解答疑问,狭义相对论因此而诞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己创设的各种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起疑问,获得新的发现。然而,学生在质疑探索中的创新发现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感受发现与成功。因而这种发现、创新不是创造了别人不了解的新的科学事实,而是开发了学生的知识潜能,使学生获得具有个性活动特征的创新体验。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为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谓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积极创设教学所需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原则:①精心设问。即问题不是随意的,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②使学生有新鲜感,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③难度适当。教师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能使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对”与“不对”的判断性选择。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注意启发,使学生在问题中受到启迪;④注意广泛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同样要面向全体,而不能面向少数或个别。为此,教师在设置疑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与梯度,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学习知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探索中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思维品质,体现了每个人思维的水平、智力和能力的差异。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智力与能力培养中,要抓住学生的思维品质,即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深入思考,抓住事物本质规律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从同一问题中寻找不同的正确答案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具有严密的、全面的、能自我反省的思维品质以及在问题面前迅速做出正确判断的思维品质。
  如前所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适当的问题,引起他们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综合、概括、归纳等方法,在理解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对具体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创设智力操作活动,启发学生思维,是现代教学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意识,要启发学生发问质疑,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并加以训练。
  张培蕾,余红燕,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