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古诗教学应抓住三个关键词

作者:赵凤美




  由于古典诗歌离我们年代较远,加上初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使得古诗教学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读”、“品”和“悟”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让他们自然而然步入诗的意境,最终悟出诗歌中的意蕴,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读”。富有“音乐美”是古诗的特点之一,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自由读、背诵……。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口/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品”。富有“意境美”是古诗的又一特点。“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感性的形象,它需要感性观照和情感的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就是诗的“意境”。要想进入诗歌的意境,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诗歌。“品”即让学生深入地对古诗进行读解和情感体验,披文入情,由浅入深,因形体味。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教《十五夜望月》,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先介绍作者及有关写作背景,再引导学生了解诗中所描绘的有关中秋物境。从而感知到: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还可以从“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入手,这里作者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有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学生经过一番情感体验,深有体会地谈论着各自的感受。
  
  三、“悟”。所谓“悟”就是对古诗中的审美意象的意蕴进行深刻的领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诗歌的意境后,已经受到了古诗之境的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但这还不是古诗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回过头去反复品味,再次有所感,有所悟。这才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悟”以“品”为前提,但它是对古诗的深层、理性的揭示,具有“品”无法达到的深度。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从情感体验的状态中超脱出来,深入到回忆、思索和探求中去。每个学生应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把握古诗的审美意象,达到对古诗的的审美理解。如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诗的意境中超脱出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化积淀品味诗的意蕴。诗人苦闷和追求、失望和希望的矛盾心理是交错地反映在这首诗中的,只有深入到诗中去才能悟出诗人的强烈的感情变化,从而理解全诗的主旨。
  所以说,在古诗教学中只有反复地“读”,细细地“品”,透彻地“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赵凤美,女,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