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语文课中齐读的利与弊
作者:沙春华
教授文学作品,一定要读。
不读不足以体会作品的音韵之美,不读不足以体会作品感情之充沛,不读不足以体会作品思想之深刻。读是“入乎其内”“披文以入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诚哉斯言,只有读,才能真正地深入作品之内核,才能和作者及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快乐着主人公的快乐,痛苦着主人公的痛苦,甚至还会掏出香气四溢的小手帕或纸巾擦拭湿润的双眼。
班级授课制下必须齐读。
齐读是战斗的号角,是凯旋的掌声,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全部倾注到所学的文学作品中,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齐渎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可以让学生和着作品的鼓点张开想象的翅膀,超越洪荒,思接千里,虑承万载。
齐读应重在读,不在齐。
有些老师在让学生齐读时,总会瞪着猎人般的眼,注视着学生的一举一动,生怕学生不能跟上大家的节奏,如有哪个学生读书时将头拗过去拗过去,老师则会很礼貌地向你示意几下;如你没有注意到或毫不改悔,老师则会轻轻地走过去,悄然地敲击你的桌角甚或很温柔地敲敲你的脑袋,再用灵巧的手指环教室一圈,意思是不要迈大步也不要迈小步,跟大家“一二一”地向前走;如有学生真的冥玩不化或难以开窍,下课后老师则会特别关照你,郑重其事地说:不要抢节拍。
读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理解作品,理解作品的精髓。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的领悟能力或兴奋点不全一致,怎么能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有着完全一致的理解呢,而且还要化作出声的读?齐读之目的在读在悟,其外在形式是齐,即使不齐又有何妨。除非是有人听课或是登台表演,不得已作作秀的应景,真正内行的领导或观摩者是会真心实意地欢迎“不齐”的齐读的,因为这才真正体现了学生这一特殊读者群的自主性。
我们可以反过来想,要是读得很齐,那些有个性的声音就被大家掩盖了,那些充满生机的银铃般的童音就被吞没了。如果太齐,也许就会产生众多的南郭先生,反正有大家在吹竽,少了我这一声音也无伤大雅,老师实在盯得紧就对对口型罢了,眼到了,心未必到。没有“心”参与的读又有多少价值,“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对此情形的经典性描述,这样的“齐读”确实是空打着整齐的号子,徒有花架子而已,所以齐读二字重在读,齐是为了读而存在的。
齐读太齐就失掉了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思维的快感。
前段时间刘心武关于《红楼梦》的解读,遭到众多“红学专家”们的口诛笔伐、穷追猛打,许多媒体也纷纷加入了这声势浩大的行列。这其中的恩恩怨怨,我们姑且撇开不管,但是一个有责任有良知的国人从自我的角度去读文学去讲文学,有何不可,也许他不该登上“百家讲坛”这一学术味很浓专业味很浓的圣坛广为布道,引导众多“童男童女”们走上自尊自立自强的“邪路”。过分强调齐读之“齐”就抹杀了文学的多义性,就抹杀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有人说读者阅读评论不过是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游历的故事罢了,王夫之在其《诗绎》中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得之于心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口之诵之,生性活泼好动不知很好地约束自己的孩子一定会“像野人似的,机械地把书页对着光亮反复看,仿佛想从字里行间猜透魔术的方法”。(高尔基《谈谈我怎样学习创作》第18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对于《红楼梦》有的人看见了淫,有的人看见了不满,有的人看见了缠绵悱恻。为什么不同的人看见了这么多不同的东西,那就是因为完全个性化的读,那就是因为在自己的阅读中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完全属于个人的东西就应该用完全个性化的方法来处理,切不可为了老师一己之私利,而剥夺学生的某些特殊权利。
在齐读中学生为了跟上大家的阅读节奏就不得不作必要的调整和跳跃,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就不可能思维。人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够发达,就会妨碍整个大脑的工作。在大脑两个半球的皮层里,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它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里有了死角,那么皮层的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发展就受到阻隔。学生如果不会挑选最必要的东西去记忆,他也就不会思考。好的阅读能力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二百零八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4年版)
齐读中老师要学会察言观色。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没有理由不关注他们,没有理由不欣赏他们,即使是在大家高声齐读的时候。这个时候,为师者更要用真心去追寻智慧的生命,用真情去哺育飞翔的心灵。德国哲学家狄德罗说“没有语言的帮助,你几乎什么都记不清,而要准确地表达我的感觉到的东西,语言几乎永远不够使”。有的学生精神饱满,精力集中,有的则心有旁骛,四顾左右而读他;有的是两眼放光,若有所思,有的则是木然呆滞。有所观察后,就应有所行动,采取个别的辅导,让学生进入作品所营造的一片天地,自己再创造别一样的天地。
阅读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交流,在平等的情境下交流才真正是有自我的美。
小心“齐读”!
沙春华,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