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对当前教育的再审视

作者:王秀达




  社会进入了新世纪,教育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学校教育越来越需要全方位地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越来越具有对学校教育最直接、最方便的辅助性及不可替代性,这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更全面更充分地与家庭教育相融合。
  
  一、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科院心理所曾对北京1800名家长进行了近3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2/3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其中过分保护型导致孩子懦弱、依赖、没有开拓精神的家长占30%左右;过分干涉导致孩子思维被禁锢、缺乏判断、做事没主见的家庭占30%左右;严厉惩罚的占7%—10%。广州市海珠区调查发现,小学生家庭普遍存在着放任型(82.1%)、期待型(81.8%)、虐待型(80.1%)、溺爱型(69.4%)等不良的教育方式。
  数据说明,家庭教育还存在“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重‘鱼’轻‘渔’的培养方式,重说教轻示范的实践方式和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形式”等诸多问题。部分家长因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或其它原因,认为督促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完成了家庭教育。更有的家庭甚至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出现了家庭教育的空白区。具体表现有:1、过分溺爱子女;2、对子女放任不管;3、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4、互相矛盾的教育;5、过高期望。
  当前的家庭教育问题,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社会化过程的完成。家长有责任和义务从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上作出自己的努力。
  
  二、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偏位。
  
  学校教育担负着教育、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是保证青少年获取知识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学校条件、教师素质及社会各界的认识等并未能真正到位,学校、老师、家长仍有注重成绩、分数、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都仍然将分数高低作为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主要问题有:
  1、国家教育方针贯彻不力。据调查,目前还有为数不少的学校工作不是面对全体学生,而是面对少数尖子学生;不是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不是力图促成学生智力的均衡发展,而是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不是传授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关的知识,而是偏重于传授那些与高(中)考相关的知识。这样,教育工作的具体目标一偏再偏、一窄再窄,结果造就许多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培养出了许多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畸型“人才”。
  2、教育内容不同程度地偏、难、窄、怪。当前的不少中小学,仍然把工作的重心紧紧锁定在应付各种考试、竞赛上,搞变相的应试教育,加班加点,培训培优。学生非考不学,教师非考不教,各种机械操练、题海战术层出不穷。其结果是教育内容之偏之难与日俱增,之窄之怪花样翻新,教育工作陷入积重难返的发展怪圈和尴尬境地。
  3、教学形式与方法相对陈旧。教育目标的定位偏狭,教育内容的难、窄、怪,对教学形式与方法有着直接的决定与影响,使之创新不足、陈旧有余。学校教育仍缺乏相应的生机和策略,学生的各种能力老是得不到应有的开发。
  4、个别教师素质低下,师生关系有失和谐。当前,有个别教师品行、素质不高,经常体罚、打骂学生,其不良行为不仅使师生关系紧张,而且会影响带坏一大批学生。
  5、教学评价机制陈旧。分数诚然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分数的不正确运用,分数成了套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考试成了教师口中的咒语,这是“反教育性评价”的结果。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有机结合。
  
  要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家庭和学校两方面都要做出努力:
  1、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家长既要加强自身修养的提高,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家长要把配合学校教育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认识到自己是孩子的教育者,还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努力在创建学习型家庭上狠下功夫;学习型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家庭成员和谐发展。
  因此,家长应做好:(1)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改变自我,转变观念,转变教育行为和态度,从更新标准评价孩子,建立起新型亲子关系。(2)建立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夫妻之间和亲子之间双向沟通与交流讨论。摒弃互相矛盾的教育,达到对子女教育的和谐统一。(3)善于欣赏孩子,对孩子在碰到学习困难时和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和情感支持;不能对子女放任不管。(4)合理配置时间,争取每周、每天能有与孩子共同的时间,共同活动,共同分享交流。但不能过分的溺爱子女。(5)要使家校共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必须要充分了解学校教育,积极参与学校教育。首先,家长要了解学校、班级的环境和学习条件,了解学校老师对孩子所提的各种基本要求以及学校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哪些学习和活动的条件等。其次,家长要同老师保持及时沟通,可以将家庭近来发生的重要情况,以及孩子在家庭中的主要活动、表现等状况反应给老师,让老师与家长共同协商,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教育。那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自己子女的做法,必将断送子女的前程。
  2、学校是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学校、教师既要加强自身建设,又要通过多样形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这样不但能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因此学校要做好:
  (1)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及养成教育。改变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对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形式、教学评价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和社会适应能力。
  (2)特别关注对“行为偏差生”的教育,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美育教育,注重发现和培养他们的良好兴趣,培养和激励其内心希望和追求,使其在追求中完善自我。要重视青少年心理矫治工作,大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提高学生人际间的亲情度和个人调控情绪的能力,帮助其克服和纠正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发挥教师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引导、示范作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在“行为偏差生”的特殊教育中,老师更应做到平等地尊重、了解和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气。
  (4)学校应创设条件,让家长能有机会参与学生课堂内外的活动,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可以让他们深入课堂,实际体验一下上课;也可以让他们参与学生组织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文艺联欢,让他们对学校、对孩子有进一步的了解。学校还应采用多种形式如: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开设专题讲座、设立学校开放日、家访等,满足不同家长不同层次的需要,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3、学校、家长都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采取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
  半个多世纪以前,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孩子的教育提出了“六个解放”:第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儿童的思想,让儿童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思考,得到自己的认识;第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他说:“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他多次赞扬爱迪生的母亲敢于让孩子动手玩化学药品,动手实验,使他一步步地把自己造成“发明之王”。第三,要“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观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才会聪明。第四,要“解放小孩子的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他认为,应当使儿童得到“言论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第五,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孩子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接触“大社会中的土、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第六,要“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一向十分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学校以无穷无尽的考试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会使儿童失去创造的欲望,“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给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深刻的启迪。
  王秀达,教师,现居浙江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