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陌上桑》使君人物意蕴分析

作者:余朝龙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关于其主题,一般的观点(包括《中学语文教师用书》等许多资料)是:通过叙述采桑少妇严辞拒绝五马太守调戏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歌颂了罗敷的美丽、机智、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精神。然而,笔者却不敢苟同,现不揣浅陋,就诗中使君这一形象为突破点来做一番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我们先对诗作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全诗先用罗敷的住所之美、采桑的器物之美以及富有诗情画意的采桑地点(“桑林”在古诗中其实已成为了一个特定的意象,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成语“桑间濮上”、“桑中之约”等正是由此演化而来)之美来烘托罗敷之美,再刻画其衣着装饰之美,然后便是一段侧面描写,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这些人见了罗敷的反应来烘托罗敷之美。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君出场了(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敢情我们这位贵为一方之长的使君大人在见到罗敷后也被她的美貌倾倒了,于是便详加打听、邀其共载甚至想“娶”得美人归。
  一个问题就这样摆在了我们面前:使君这个形象,难道就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吗?可仔细一看,我们似乎又得不出这样的结论。试想:为什么劳动人民面对罗敷就是美的欣赏,而只要是官员就变成好色无耻了呢?“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是罗敷拒绝亦或斥责使君的理由,但使君是否有妇,罗敷能一眼看出吗?而罗敷呢,我们姑且认为她是名花有主,但罗敷之夫果真就如她所说的那般容貌秀美、风度翩翩、地位尊崇、前途无量吗?假如这也是真的,但就这么一个“专城居”之贵夫人,又何劳亲自去采桑养蚕呢?即使要去,也肯定是前呼后拥、结伴而行。否则象她这样独自一人,她的家人,尤其是堂堂的“专城居”能放心吗?万一要是碰到了使君这样的“坏人”、这样荒淫无耻的“好色鬼”又怎么办?这样看来,罗敷就是有丈夫也不可能如她所说的那样显赫。那么,脑满肠肥的使君就没有识破这一点吗?诗歌虽未写,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使君这样的人还不至于被几句大话给吓昏了头。当然,使君如果真被吓破了胆从而夹着尾巴狼狈不堪地溜走,也就更谈不上荒淫无耻了。答案很简单,就是我们现在依法来断,也最多给他定一个“犯罪未遂”的罪名。除此,你还能怎么着。因此,笔者以为诗作者设置使君这一形象并非为表现“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这一主题。除非,使君在罗敷的一番夸夫之后,断然地将其抢走了事。而诗歌于罗敷夸夫后戛然而止,因此我们也万不能就此下一个“使君是荒淫无耻的好色鬼”的结论。
  我们再来看罗敷的“盛夸夫婿。一般以为,罗敷盛夸夫婿的目的是想吓倒使君,意思是说,你使君有什么了不起呢?你知道我的丈夫是谁吗?你的财产、地位,乃至容貌、风度哪一个方面有我的丈夫强。你也不照一照镜子看,明明是只癞蛤蟆,偏偏还想吃天鹅肉。
  但读完以后总给我们一种感觉,就是并不是那么剑拔弩张,让人透不过气来。相反,却文辞飞扬灵动,笔墨酣畅淋漓,如同一出轻喜剧一般,给人一种轻松活泼、幽默诙谐之感,很生活化,很能体现民歌的特色。因此,笔者以为,罗敷盛夸夫婿不假,但却并不一定就能吓退使君。前面说了,使君这样的人,并不是几句话就能吓退的。况且,要是使君真的荒淫无耻,色胆包天的话,他肯定就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抢回去再说了。县官不如现管,就算你真是“专城居”之夫人,又能怎么样呢?所以,这样的吓唬还有什么作用?
  那么,诗作者设置使君这一形象的意义何在呢?笔者认为:这同前面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一样,都是为了从侧面烘托罗敷的美丽,诗作者是通过一个对于美女已司空见惯的地方大员的表现来再次地、详尽地烘托罗敷之美。
  你想:能让使君都失魂落魄、恨不能马上就同车共载、筑金屋以藏之的美女,可以想象有多美了,这在一般的孤陋寡闻的小老百姓的眼里还不就成了仙女。而从人物选材的角度来看,前几者是平民百姓,并且既有中老年人(下担捋髭须一句的人很明显是稳重的中老年人)还有少年人(脱帽着帩头的人多半是沉不住气的年轻小伙子),后者则是地方官员、达官贵人;从写作的详略来看,前几者略写,后者则详写。而从全诗的内容来看,这几句诗也很好地对罗敷的情况作了一个补充,尤其是告诉了我们罗敷正处于一个女子一生中最为美好的年龄段(古人认为15——20岁是女子一生的黄金年龄)。可以说,诗作者正是这样有详有略地通过不同人物的相同反应(心向往之)来烘托了罗敷的美貌。
  当然,使君的表现确实有点“过”了,或者说“失态”了。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又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甚至说君子好色。但你见色起意终归是不对的,君子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嘛。也许,使君是因为自恃自己是这里的第一人,自己一个堂堂七品大员看上你就是你的福气(在封建社会持这种观点的人肯定不是少数,包括女子本人)。也许,使君还想到你罗敷不是没有嫁人吗(倭堕髻是当时的一种流行发型,并不能作为已婚的标志)?那么自己想把你娶回去哪怕是做一个“如夫人”又有什么错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使君的这种小人之心,作为一个男人,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试想如柳下惠般的正人君子又有几个呢?
  言归正传,我们回到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在诗的前半部分,诗人灵活地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罗敷住所的美好、采桑器物的精美、衣着服饰的华丽,尤其是他人(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使君)如痴如呆的反应,来刻画罗敷的容貌之美;而诗的后半部分,则是通过罗敷的盛夸夫婿来进一步完善罗敷的形象,表明她拥有理想的丈夫、美满的婚姻,还具有活泼的性格,乃至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高尚的人格之美。
  进一步的,笔者认为:《陌上桑》的主人公只有罗敷一个,并且,罗敷这个形象,其实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更准确地说是一个理想的美的形象。在她的身上,寄托了无数民间歌手乃至平民百姓的人生理想。她是一个采桑女也好,贵妇人也好;结了婚也好,待字闺中也好;其丈夫是当官的也好,不是当官的也好……总之,所有的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是一个美的化身,她年轻、美丽、高贵、富有、纯洁、活泼、可爱……是一个我们熟识的、亲近的、漂亮的邻家女孩。
  而诗中的使君,则完全是一个陪衬者的角色,除了前面的分析外,我们甚至还可以从诗作者对他的态度得到佐证。很明显,使君尽管有一点反面性,但诗作者对他也只是略作揶揄、嘲讽,始终不失其人情味,更没有大加挞伐,让人生厌。可以说,正是他的出现,罗敷的美才更突出,也更全面,人物形象也才更丰满。而诗人之所以要刻画这样完美的形象,不外乎就是要表达诗作者、也可以说是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罗敷是美的,所以她理所当然应该有美的住所,美的器物,美的丈夫,美的婚姻。罗敷和她丈夫的结合,是典型的才子佳人,鸳鸯蝴蝶。这也符合古代民间故事中那些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类的美好结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当我们正确定位了使君的形象后,才能准确的概括出《陌上桑》的主题,即《陌上桑》刻画了一个尽善尽美的美(女)的形象,从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的向往、对美的追求。说白了,《陌上桑》其实是一曲美女的赞歌!一曲美的赞歌!
  余朝龙,男,中学高级教师,现居四川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