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登幽州台歌》艺术特征浅析

作者:宋 晖




  大家都知道陈子昂的这首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万岁通天元年(696),唐军北征在契丹,次年前锋覆灭,三军震恐。紧急关头,陈子昂献策,并请率兵前往对敌,却反遭贬。悲愤交加的诗人通过登台远眺、仰天长啸,抒发了理想破灭、生不逢时的孤寂忧伤之情,表现了对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强烈不满和无限痛恨,喊出了封建时代正直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具有深刻意义。此诗没有对收入眼底的景物进行具体描绘,也不着力于主观感情的曲折倾诉,而是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三句从宇宙时空之无限和人生之短暂、功业之难成,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强烈的苦闷悲愤之情,末句用一典型动作突现诗人自我形象,这就使一个忧国忧民而怀才不遇的封建士人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从这几方面来归纳其艺术特征:
  一、“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结合。“诗”与“史”的结合,也就是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结合。咏史怀古诗词的题材注定了它有诗和史的双重特征,首先,文学性是它的永恒魅力,从形态上来说,它是文学,是诗词,而不是历史,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表达技巧等。其次,咏史怀古诗词也具有历史性,它有史的依据。
  二、“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咏史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在于“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并最终归结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怀古是动因,而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从一定程度上讲,咏史怀古诗词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
  三、“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多维的时空组合是咏史怀古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诗人咏史怀古,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有无限伸展的容量,在古代与当今中进行自由切换。从当今遥想往昔的景象,“前不见古人”,从当代难测未来,“后不见来者”。这是跨越历史的空间切割,既有时间的跨度,又有空间的对比转换。从时间上写生不逢时,人生是短暂的;从空间角度感到自己渺小,孤独至极。全诗慷慨悲壮,这正是咏史怀古诗独有的艺术特质。
  四、诗之取胜,途径独特: 此诗以气势取胜。有以辞藻取胜的,有以神韵取胜的,有以意境取胜的,有以气势取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这首诗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如能反复涵咏、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修竹篇序》用这几句话评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正合适。陈子昂和初唐四杰都不满意梁陈以来流行的宫体诗,都试图开创新的诗风。四杰的方法是改造它,试着从宫体诗里蜕变出一种新的诗歌。陈子昂则是根本抛弃了它,直接继承建安风骨的传统。所以他写诗不肯堆积辞藻,也不大讲究对偶和声律,而是追求一种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风格。
  五、谋篇方面:结构严谨、自然。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六、在用辞方面:朴质凝练、通俗易懂。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此诗语言朴质、凝练,通俗易懂、易读,几近口语化,却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前三句是蓄势,第四句是感情高潮,于高潮处戛然而止,使全诗充满慷慨悲凉的格调,发人深思,引人共鸣。
  七、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有志不能达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流畅,哀声长叹、无可奈何的情形历历在目。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艺术感染力倍增。
  宋晖,教师,现居湖北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