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项脊轩志》的选材艺术

作者:杨中明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是“唐宋派”文学主张的成功实践。文中没有反映什么重大的事件,所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作者有意地把生活琐事引入“载道”的“古文”,虽说细小、寻常,但很精当、动人。这种选材上的精到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选取平常的生活细节,典型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展示出作者的情趣志向。
  
  作者笔下的项脊轩,修葺前后迥然不同。先前是:室小(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屋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昏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修葺后,它清幽、雅静,不漏不暗,且有了满架图书;室外又杂植兰桂竹木,白日庭阶寂寂、万籁有声,夜晚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更觉姗姗可爱。为了突出轩的幽小,作者还有意将其与中庭的杂乱(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喧闹(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烦扰(客逾庖而宴)作比。相比之下,项脊轩更见清幽、雅静,也更觉其可爱。作者着意突出轩的幽静可爱,是大有深意的。因归氏宗族,自归罕仁(曾任湖州判官)之后一直未显达,正如归有光祖母所叹“吾家读书久不效”,罕仁之子道隆始移居项脊泾,归有光把阁子叫项脊轩,自谓项脊生,此文名叫《项脊轩志》,都有“怀宗追远”之意,表现出封建文人发扬祖宗遗德、重振门楣的传统思想。所以他越强调轩的破败狭小、诸父异炊杂处、家境日下,就越反衬出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另外,他强调处于清幽轩中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读书之趣,也表现出作者鄙弃世俗繁华、甘于清贫自守的思想节操。
  
  二、选取平常的生活细节,生动再现了亲人的音容笑貌,抒发出作者的深切情愫。
  
  这篇散文名曰《项脊轩志》,实际上是通过记物来写人、抒怀。作者描述的主要人物共有三个:祖母、母亲、妻子。作者选取不同的细节和角度,表现出她们不同的音容笑貌,显得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写母亲,主要是凸现其对子女衣食的关怀,所选角度是通过老妪口中道出。因为作者幼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什么记忆,由老妪道出,更显真切、动人。写祖母则正面展现其言行,而且内容上也由单纯的怜爱关心变成爱抚加勉励。作者描绘了祖母在一日之间两次来轩。第一次,一见面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表面责怪,实则怜爱。临去时,“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显出老人家看见孙儿发愤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次进轩是在离去不久,“持一象笏”至,对孙儿进行一番叮咛勉励,语虽平淡却分量极重,表现出老祖母的殷殷之情和持重之态。随岁月流逝,作者体会愈深,对祖母的怀念愈切:“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写妻子则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于轻描淡写中凸现少年夫妇相依相伴、耳鬓厮磨之状。特别是回忆妻子归宁转述诸小妹语,更显二人间的一往情深,以至当年平淡至极的言行,现在回想起来也极富情趣。它牵扯起往日情丝,也引起心灵深处的悸动,可谓是“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元稹)
  
  三、选取平常的生活细节,很好地表现出作品的诗意和韵味,增加了纾徐缠绵的气氛。
  
  文中所选细节,很注意物我交融的诗情画意。轩内白天是“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显得那么寂静;夜晚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又显得那么清幽。这与主人兀然冥坐的身影及其远离尘嚣、安于贫贱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是那么富有诗意。全文结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看似赘语,实则巧妙:在内容上,它使作者睹物思人,更好地表现了作者对亡妻深切思念的一片深情;在结构上,作为全文余波,更显得余韵徐歇,悠悠不尽,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
  另外,作者对生活细节的选择和安排,注意到了疏密相间,一张一弛,使文章显得纾徐有致,悱恻缠绵。
  《项脊轩志》通过琐屑而平淡的生活小事,真切而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意趣和深情,让读者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它虽不事雕饰,却匠心独运、自有风味,正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
  杨中明,教师,发表论文多篇,现居安徽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