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作文教学新构想

作者:徐中华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弊端很多,而且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育更是要与时代合拍,作文教学势必要更进。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首先,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在作文教学中真正充当学生作文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事无巨细地大包大揽。其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地调整作文教学方案。总之,教师要给学生松绑,给学生创造自由作文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地练习作文。具体该怎样操作呢?
  
  一、关注生活 扩大积累
  
  我们的学校教育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相当封闭,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而是管理的对象。他们的活动范围狭小,言行受到种种管束,思想也受到不少压制。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被截断,写起文章来自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生活经验的缺失是导致学生作文能力欠缺的根本原因。因此,语文教师在现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促进学生关注生活,多角度地观察自然、社会、人生,让他们“去读世间这部活书”,并学会思考生活,为作文准备“原始积累”。具体可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
  1、留心校园,体验生活。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而“学校即社会”,最起码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广大师生的喜怒哀乐,可以引起他们情感共鸣,从而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如升旗仪式、文艺汇演等,体验不同场合的环境氛围,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并以周记、随笔等形式写点感想。
  2、关注社会,扩大视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不能把学生的目光囿于狭小的校园,而应该让学生将目光投向社会这所大学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家大事、世界大势,关注社会热点,并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努力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现代人,而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有了思想深度,写起文章来就不会无病呻吟,空洞无物了。
  3、热爱自然,陶冶性情。大地山川灵秀无限,自然风物神奇无比,鼓励学生在节假日里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倾听天籁,探索奇奥。天长日久,冶情移性,何愁作文没有灵气?
  4、多读好书,汲取营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文亦美。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课外书籍,对优秀的文学作品多加欣赏玩味,积极体验其中的情境和形象;对优美的诗文,吟诵摘抄,积累吸收。假以时日,自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感,积累大量的词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还愁作文辞章不华丽、没有思想深度吗?
  
  二、自主命题 畅所欲言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发现: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训练”出来的所谓“大作文”,“出彩”的寥若晨星,而自由写作的周记有时却“星光灿烂”。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原因何在?这恐怕要归罪于“命题”了。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直接给出题目;二是给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自拟标题。两种方式的共同缺点都是思路狭窄,限制过多。很多学生对此无话可说,只好咬着笔杆“挤牙膏”。因此,平时作文训练,在命题上应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权、自主权,激发学生创作的冲动,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写作过程。
  教师可在每一次作文的前一周,鼓励学生搜集感兴趣的话题,并及时反馈给自己,再引导学生精心筛选,划定写作的范围,并收集相关材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确定作文题目。在切磋争论中,大多数学生会受到启发,打开思路,找到自己想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尽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素材,启发他们“我手写我心”,表现自己的真实思想,不作无病之呻吟,并指导他们提炼出既有个性又有表现力的标题。
  
  三、放宽要求 鼓励创新
  
  迫于应试的压力,我们在作文课堂上,往往给出作文题后,还要附加上体裁、字数、时间等要求,并威胁说如不照办将如何如何。可是结果还是有许多习作文不对题,字数不够,拖交、甚至不交作文的仍不乏其人,训练最终还是架空了。
  其实,平时的作文训练与考试作文的情境并不一样,何必将平时的练笔弄得像考场作文那样匆忙急促得透不过气来呢?姑且不谈捕捉灵感,最起码得有个头绪时才能动笔吧。所以降低不切实际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制宜,让他们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实在写不出就放一放。允许能力差一些的学生习作暂时出现篇幅短、完成迟的现象。对作文困难大的学生,应就其具体情况尽量及时地专门辅导,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克服畏难情绪,努力提高写作能力。这也就是作文的分层次教学吧。目的无非是减轻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涂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保护好了学生的兴趣,就不愁他们写不出好文章来。平时的训练到了位,考试作文又会差到哪里去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作文的创新问题。有应试经验的教师,在教学生作文立意、选材时,经常会搬出“中庸之道”来,告诫学生立意要稳,绝不可冒险,这样才能不偏不倚,稳稳当当地得分。但这屡试不爽的“法宝”却是扼杀学生作文灵性的头号杀手,它让本来个性张扬的学生写作时不敢说真话而满纸的陈词滥调,更别提标新立异、大胆创新了。因此,考场作文千人一面、八股味浓也就不足为怪了。
  写作的本真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而每个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他们一定有自己想说的话。如果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展开自由的翅膀,大胆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并尝试以新颖的形式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就不愁没有真实感人、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出现了。
  
  四、合作评改 共同提高
  
  语文教师最头痛的莫过于批阅学生的习作了。面对千奇百怪的文法错误,却还要硬着头皮圈点批划,写评语,打分数,弄得大脑发木眼发黑,结果还吃力不讨好——作文发下去,学生大多只看一眼评语和分数,能认真看出老师“良苦用心”的有几个?可以说这种作文修改方式严重地脱离了写作主体,极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更准确点应该说“好文章是自己改出来的”。教师的任务是组织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具体方式有很多,鉴于目前的大班教学,最有效率,也最能锻炼学生,且易于操作的方式莫过于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评改了。首先,评改前教师抽览习作,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组织学生集体学习修改要求和方法,并根据“就近”原则,三五一组,每组推选一人读文,一人执笔。评改时,读一篇,评一篇,并共同商讨修改方法,写下综合评语,指出文章的优缺点(也可打分),提出修改建议。评改完毕,各自带回自己的作文,重新加工润色,誊写后再交给老师阅览。在这样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评改同学或自己的作文,可以群策群力,既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拔高评价 体验成功
  
  作文教学要改过去教师“一言堂”的作风,充分尊重写作主体的发言权。既然大家都参与了作文评改,那么人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可以小组推荐代表队作首席发言,再进行集体讲评。教师既是作文讲评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特别要做好导向工作,引导学生评价同学的写作时,不但要看文章“成品”,更要看其写作“过程”,应从材料的准备、立意构思、写作技巧、表现的情感以及对待写作的态度等方面发现同学作文上的闪光点和进步之处,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对有创意的表达更应特别提出表扬,并大力提倡。总之,尽量让每个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对于作文较优秀的同学,应尽量寻找途径帮助他们崭露头角,例如推荐他们参加作文竞赛,向校报或更高级的报刊投稿,无论成功失败,都会激发他们对作文的极大热情。
  另外,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应正面引导。例如对少数学生作文中流露的非健康思想,大家应该以宽容的姿态对待。因为青少年有一些过激或消极的思想只是他还不成熟的表现。随着岁月的历练,会逐渐纠正过来的。师长的当头棒喝,同学的讥讽嘲笑,只会让他无地自容,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作文的热情会一落千丈,于其成长也不利。
  以上构想本着师生积极互动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试图改变当前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让学生早日“不待老师改,自能作文”。至于可行与否,主要取决于新的教育理念是否真正深入人心,教育改革是否彻底。如果教育真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广大教师自觉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那么,作文教学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语文课堂上。
  徐中华,教师,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