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创意表达始于独特观察

作者:陈 严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叶圣陶先生指出:“要阐述事物,必须首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这惟有下功夫去观察。”观察是人脑通过感官对客观对象的感知活动,是记忆、思维、想象、表述等一系列写作活动的基础。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有创意地表达”理念,第一件工作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独特观察”。
  一、留意细节。大量的写作实践证明,有一些素材正是在某个细节的烛照之下才得以发现的。留意细节,更能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及其表现。留意细节,能使文章具有更丰富、更多元的内含,甚至有可能获得超乎作者预期的效果。例如,一位同学这样写母亲灯下缝衣的情景:“夜,已经很深了。我一觉醒来,母亲还在灰暗的灯下给我缝补衣裳。穿针——引线,穿针——引线。母亲的眼睛贴着衣服,她惟恐针线不够细密。突然,母亲的头一点,眉一皱,嘴一咧,手一颤。原来,细针刺破了母亲的手指。母亲放下针线,捏住被刺破的手指,一会儿又放开手看看,血止住了,母亲又穿针——引线,穿针——引线。”这种创意的表达,源自独特的观察。留意细节,就能触摸到那令人眩目的亮点。
  二、捕捉特征。有位学生这样描写老师的肖像:“头顶没有头发,圆形的微红的皮肤多像初升的太阳,发射他学术的光芒;额头的皱纹,犹如跳动的五线谱,眼睛一睁,深邃的哲理就在额头尽情地跳舞;向前倾扣的耳朵意欲收尽课堂所有的信息,高过头顶的手臂时时指点着江山。”这位同学不但对老师进行了独特地观察,而且对老师的特征进行了独特地思考,并赋予形象的描绘,很有创意。
  三、动静结合。观察属于感知,感知对于新奇变化强度较大的动态性刺激有很大的主动倾向性。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往往又以相对静止的形式存在着,而事物的本质规律往往又在动态过程中才会充分暴露。所以,动静结合的观察更容易准确生动和富有创见。如北宋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佳句,妙就妙在“化静为动”,“闹”字把无声的姿态说成是好像有声音的波动,本来有些抽象的春意瞬时栩栩如生,情趣盎然了。一位学生这样写景:“没有风,杏枝默默地托着它的爱物——红花,默默地给它的爱物输送营养,默默地与它的爱物交流着感情,好禅意呀!突然,一只小鸟飞来,落在树枝上,树枝和它的爱物荡起来,争着与小鸟张扬生命的魅力。”这里的描写,先写静,再写动,静如禅境,动如生命的张扬,动静结合,诗情画意。
  四、变换视角。观察视角指的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时所采用的角度。对于同一事物,观察的视角不同,认识和审美感受就不同,美的发现自然也不同。苏东坡有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对同一事物细致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观察,是对事物客观的、全面的认识。宋代画家郭熙有名句:“春山始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静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例如,同样是写山路的崎岖,一位同学写道:“这山路,正正宗宗一个‘之’字,如同书法家遒劲有力的挥毫,刻在山的身上。”另一位同学写道:“这山路,犹如一条巨蛇缠绕着山体,吸尽了山的血,吃尽了山的肉,山因此显得枯骨嶙峋。”显然,第一位同学是站在正面观察的,第二位同学是站在侧面观察的,观察点不同,得到的形象就不一样。
  五、运用比较。世界上难以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有差异。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异同点,从而获得更加深刻、准确、富有创造性的观察结果,对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指导学生善于找出事物的异同,找出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例如,一位同学对两位女老师的观察与描写:“张老师:浓眉毛,大眼睛,山鼻子,虎嘴巴,魁梧身子谁也比不了她。王老师:眉如柳叶,眼似丹凤,嘴像樱桃,发同瀑布。她二人若是笑起来,却让你出乎意料:张老师声细而含蓄,王老师声洪又奔放。”这段描写,从肖像和声音两个方面对老师作了比较,写出了老师的“不同”,很有创意地展示出了清新的艺术形象。
  观察可以增进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体验,可以获得写作的材料和形象,可以发现别人未发现的美,它是“有创意地表达”的基础。要让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首要之事是指导学生进行“独特观察”。
  陈严,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