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让作文教学走出课堂

作者:仲彩华




  现实中许多语文教师仍然把作文教学的重心放在课堂上,以阅读为基础,学习积累阅读中的词句技巧,有的甚至背诵、模仿范文,考试时生搬硬套。不能否认,这些方法对于迅速提高考试成绩也许有一些效果。但是,要真正提高作文水平,写出有创意的文章,这无疑是一种束缚。职业中学是面向就业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作文教学更应该走出课堂,面向生活。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是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愿活泼地流个不停”。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让孩子们在大语言环境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受,从而形成一种情绪,一种心境,在大语文环境中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能力。”的确,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生活是作文的第一材料。
  一、让学生走入自然。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人类的根本,也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的泉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从生下来就在与大自然打交道,这无疑是他们写作的第一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叙写对自然的感悟。如写《桥》时,就带他们去观察家乡的桥,亲自去丈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写《春》时就带着孩子们去郊游,观察春天有哪些景象,与冬天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家乡盛产桔子,每逢秋天,就带着孩子们到桔园亲自体验,亲自品尝丰收的喜悦,然后写成《桔乡秋色》、《可爱的家乡》等文章。小草虽渺小但却生命力旺盛、白杨的高大、爬山虎的向上、水流的奔腾不息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让学生从微妙的自然变化中体会到人生的哲理。
  二、让学生走向社会。人一生下来就离不开社会,人是社会的人,故而作文教学更离不开社会,通过社会调查、访问、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社会生活的酸甜苦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写《集市见闻》时就抽赶场的日子带着学生们一起去赶集,感受生活;假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写成调查报告,“访问下岗工人”、“清明节为烈士扫墓”等社会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社会生活的艰辛,然后写成杂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写作《第一天工作》。社会是个大熔炉,没有社会便没有生活,当然社会生活又是纷繁复杂的,我们又不能在拿到题目后才去感受,而更应该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从而抒写生活,故而每天开展课前“五分钟活动”,让他们回忆这一天来你遇到了哪些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然后记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就为今后作文提供了一个素材库。
  三、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生活的主人,更应该成为作文的主人,为了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因些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可以组织学生野炊后写成《难忘的野炊》,植树节植树活动后写成《劳动的一天》。布置帮爸妈做饭、洗衣服、扫地等家庭作业后写成《我学会了……》或《第一次做……》,星期天到五保户家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农忙的时候到贫困学生家里去帮助栽秧,割麦等义务劳动,然后写成《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好事》等文章。在学校开展文艺表演、运动会让学生抒写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上做些小制作、小演讲、小实验、小创造,然后把过程完整地记下来。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感到作文是无病呻吟,而是对生活的记录,就会有话可写而不是无本之木。
  四、让学生走向未来。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大多数学生却是死板地刻画现实,为了发挥学生创造性,发展学生想象力,我们的作文还应该指向未知的世界,激起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如引导学生想象《20年后的我》,《登上月球的那一天》,《未来的电视》;引导抒写《我心中的……》等,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创造。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作文。我们不能把作文教学局限于课堂,而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走进大自然。生活充实了,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综合能力和素质也随之会得到提高。
  仲彩华,教师,现居四川苍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