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想象使课堂别有情趣

作者:徐宏寿




  教学朱自清的经典作品《春》一文时,我和孩子们都沉醉于作者笔下那满贮着诗意的画面之中了。当孩子们反复朗读且能够熟练背诵时,我和他们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师:“‘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诵读这一句时,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牧童形象?”
  生1:“在我的脑海中,牧童的形象总是头戴草帽地骑在牛身上的。”
  生2:“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想的,但似乎这样的形象缺少新意,于是我又重新勾勒了牧童的形象……”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2:“我想牧童的头上应该戴上用刚刚冒出新芽的柳枝条编织成的一圈头饰,还可以再编织一圈稍微大一些的装饰在他的脖子上,这样可突出‘春意’。此外,他的衣服也应该有‘讲究’才合乎现实状态……”
  师:“依你之见呢?”
  生2:“他一定不会穿得很多吧。‘吹面不寒杨柳风’呀,此时的天气应该是温暖、和煦的。”
  生3:“老师,我有补充。他的衣服的质地应该比较差吧,他是牧童呀!”
  生4:“老师,我还有补充。在我的想象中,他的衣服上最好打两个补丁,衣服上也没有纽扣,而且色彩应该比较灰暗,才符合牧童的身份。”
  师:“你觉得配什么色彩妥当呢?”
  生4:“配灰色的吧,或者是栗色的。”
  生5:“老师,我也有补充。我想象此时的牧童的衣角是微微翘起的——他是骑在牛身上的,牛在行走,又有习习春风。”
  生6:“老师,我也说一点。他的裤子怕要短一些的,脚上要么穿草鞋,要么光着脚,我们该想到画面中天气的温和和画面外他的家境。”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不简单,可是你们的感受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牧童的衣着上呀!”
  生7:“那支短笛好像没有提到。”
  师:“如何在你的想象中得到表现呢?”
  生7:“想象中我仿佛听到了一段轻快愉悦的笛声呢,似乎与我前几天欣赏过的笛子协奏曲《枣园春色》差不多……”
  生8:“牧童的神态也不该忽略。我觉得他的神态似乎始终沉浸在美妙如画的春景中,眉宇间透出安闲,这样的形象是与本段、全文的情感一致的。”
  生9:“既然是牧童,那头牛似乎也要顺带一笔。我想让它的嘴边衔上一把嫩草比较有生活气息,如果再添加几声‘哞——哞’叫,效果怕会更好些!”(边说边“叫”了两声“哞——哞”,引起了孩子们善意的哄笑。)
  师:“你们能够相互合作,把刚才所想象的牧童形象和其他一些情景画下来吗?”孩子们欢快而齐声高喊:“能——”
  想象是作文的生命,更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常常埋怨“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他们为什么缺少了想象力呢?”其实,他们什么也不缺!为人师者,倒是应该想一想:我们究竟给了孩子们什么?
  给孩子们一个支点,给孩子们一段想象的空间,也许,他们能够给我们一个全新而别有情趣的世界!
  徐宏寿,教师,现居江苏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