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幸福的绿木棒

作者:郑 荣




  题记:在托尔斯泰小的时候,他的哥哥讲给他一个妈妈曾讲过的故事。说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地方,埋有一支绿色的木棒,上面有和平、幸福的字样,如果谁在一生中找到这支木棒,那他就可以实现这些人类许久以来的向往。
  有一个女孩,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成绩一直不错,没有刻意地去参加什么辅导班,没有找老师补过课,也没有特别地注意要学好语文,但她在课堂上从来都很认真地听讲。她的爸爸总说他自己要在五十岁的时候出一本自传,所以她觉得语文学习就该认真地学吗,没有丝毫疑问。有一次,市里组织的书法比赛,老师让她代表学校参加。虽然她不懂怎样写才能称为书法,她也认真去参加了,还获得了个小小的奖项,这让她着实心里美了几天。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让她参加市里组织的口头作文大赛,虽说成绩不理想,但并没有浇灭她对语文的热情,相反她觉得自己努力一下也许还行。慢慢地,她的这种不温不火的情感渐渐强烈,常常发下的语文书半天就看完,家中藏的《三国演义》她也看得津津有味。后来,她还常常想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话:“……切谓夫为将者,日就月将,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弱能强;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这份喜欢也许在当时她并不很明确,多年之后证明那份发自内心的不带有任何功利思想的热爱更能持久。
  到了初中,她的语文老师的授课方式让她总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老师在讲鲁迅的《藤野先生》这课时,要求同学们先在家中预习,自己提出问题带到课上让老师解决。这种讲法让她很兴奋,她认真地阅读了这篇课文,并且准备了三、四个问题。当然提问题也很让人伤脑筋的,她怕提的问题被老师认为是不成为问题,所以她看书看得格外认真,精选了三、四个她认为自己的确解决不了,必须由老师来帮她解决的问题。第二天在课堂上她一再地举手发言,请求老师把她不明了的地方解决掉,踊跃得让老师都觉得“剥夺”了别人提问的权利。从今天看来,她当年所学的知识可能都已经忘了,但这种学习的方式她永远也忘不了,并为她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了高中——真是很对不起她的高中语文老师,因为她实在没有记住哪怕是一位她的语文教师——她的语文成绩仍然一流。像孔庆东教授说的那样,一路语文考试考过来,总是第一。她没有次次第一也差不多,可仔细想想觉得真没在课堂上学习什么。高三不期而至,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文理班的问题,她选文选理左摇右摆。如果她真的只是语文成绩好而其它不好,也就不再犹豫,偏偏她文理相当,只是更偏好语文一科,于是考虑到当时理工的录取比例要高一些,就很功利地选择了理科班。但很遗憾,后来她的高考成绩不理想,读了一所省属大学的理科。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事情她完成得都颇不顺利。她常想这也许是和她的感性思维强烈密切相关吧!她也常常懊恼,不应该为了考试去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最后成为自己不擅长的职业。
  十年后,当有一个机会能考北师大的教育硕士时,她便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文学院。
  终于,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其实,好像终点并不遥远她却转了一个圈才到达。
  ……
  这个女孩就是我!每每漫步在校园中,仰望孔子圣像,聆听木铎金声,感受文化韵味,我就在想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开学初,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叫《春风化雨》的电影,讲了美国六十年代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探索和困惑,那里面教英国文学的基丁老师的教育宗旨在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的优长的发掘,但他没有成功,留下了无尽的思索。而我们今天也仍然在继续着前人进行思索——是要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老实人,还是爱一行干一行的“自由人”。囿于录取比例的限制,又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没有追逐自己的梦想功利性地选择了一般人认为相对好走一些的道路。虽然扩招了,但扩招的人数与要参加高考的人数是不能相比的;虽然,现在的教育模式给了一些人再次进修的机会,比如像我读的教育硕士,但每个再次进修的人已不再年轻,他们和她们为此付出的太多了!
  桂花飘香的季节,我又将回到我的三尺讲台,这次,我将给学生讲什么、我将带领他们走向哪里、如何尽快地找到幸福的绿木棒,我还在思考……
  郑荣,教师,现居辽宁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