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让批评也美丽起来

作者:石礼章 顾莹莹




  班主任在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犯错误的现象,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批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只要教师使用批评的方式适当,点到“穴位”,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若批评不得法,犹如火上浇油,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批评要讲究艺术,把批评寓于表扬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果批评是一剂苦口的良药,那么尊重学生,让批评充满真诚的爱,就是学生愉快接受批评的药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信任,学生犯了错误时,就会把教师对自己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从而乐于接受,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教师平时不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关系紧张,那么,学生就会把教师的批评看作是整人,不但拒绝接受,还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加剧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古语“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若在批评学生时取得学生的配合,就必须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爱生如子,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爱护学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语言进行训斥,讽刺挖苦,甚至侮辱学生人格,这种感情用事,把话说绝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走向极端。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平等待人,尊重学生,多给学生一点“面子”,只有不质问,不发火,才能使学生亲近和信任,和盘托出心中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指正。同样是处理上课趴桌子睡觉的不良行为,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教师可能当着全班同学直呼其名,声色俱厉地批评;有的教师则可能趁同学默读课文时,轻叩其桌子,待下课后再以探寻的口吻,给以关心是不是生病了,是不是昨晚读书读得太晚?两者比较,后者给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影响是巨大的。只有尊重和爱才是唤起师生关系融洽的试金石。
  班主任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千方百计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成长的机会,让他们都感到是生活在一个公平、温暖的集体之中。但班级中也有些敏感问题,也有违规违纪学生出现,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还会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一层势利的阴影。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人事分开,对事不对人,点出行为本身的错误所在,这种错误行为对社会、学校、班集体乃至学生本人的不良影响及危害,并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行为的主观、客观原因,提高学生的认识,而不应对做出错误行为的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大肆贬损,更不能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此外,对学生的错误行为的批评,要区分不同的学生和行为动机,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对自尊心强、各方面成熟的学生采用发问式,有针对性提问,让学生自我觉悟;对错误较严重,依赖心较强或存侥幸心理的学生,适用严峻态度,激烈言辞,尖锐语调的方式。如果学生做出不良行为的事实清楚,但又不知谁是当事人,就采用“模糊批评法”,旁敲侧击,让学生“对号入座”,以达到批评一类事,教育一帮人的效果。所以班主任对班级管理要“一碗水”端平,不要偏袒一方,给学生发展提供均等的机会。
  班主任与学生,在“理”字面前要平等,有的学生逆反心理比较强,学生做错事,如果我们简单地采用惩罚手段进行处理,往往会针尖对麦芒,学生不但难以接受,甚至可能会强词夺理,变本加厉,如果我们抓住一个“理”字,以理服人,那么,不愁萦绕在学生心头的云雾不散,这方面我有过深刻的教训。一次,我严厉批评学生A上课期间佩戴非常古怪的链饰物,责令她当场上交并写检讨书。A生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行为,而且与我顶撞:“为什么B佩戴项链就不用写检讨?老师门缝里看人——偏心。”我一气之下脱口而出:“B生成绩好,表现好,她就有资格佩戴,你不但成绩差,而且行为表现差,老师就不许你佩戴。”此事当场闹得不欢而散。待我冷静下来后,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此事方面不讲理,难怪学生不服,不认错。后来,我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承认了自己不讲理的错误做法,向A生说了声:“对不起。”并郑重宣布以后全班同学不论成绩好与坏一律不得佩戴饰物,后来,A生不但主动向我道歉,而且改正了自己的行为,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据理才能服人。
  教师要让批评美丽起来,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批评,愉快地改掉不良行为,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石礼章,顾莹莹,教师,现居山东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