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语文课中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黄筱琳




  从教学的层面解读语文,语文是学习的工具。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创造整体参与氛围,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以合作共事的方式,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产生灵感,缀合而成理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来自于对知识的理解、升华,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脱离具体内容的架空分析所得来的标签。从教育的层面审视语文,语文是育人的基础。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从学生的层面体察语文,语文是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近年来不少教育家与心理学家都呼吁心理辅导的重点应该以发展性与预防性功能为主,以补救性功能为辅,借以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心理辅导的帮助,使大家对自我的成长都有更明确的了解。因此,理想的语文课堂是教师要做到教书育心。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协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
  
  一、巧设探究问题,发展精神生活。
  
  语文课堂每节课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对文本的阅读,离不开对文本字词的品味和咀嚼。而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动机从何而来呢?应当是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问题是探究的核心,一个好的问题能推动学生去阅读文本,能够唤醒学生心中已有的生活经验或阅读体验,从而产生新的阅读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精神生活的过程。学生的精神生活关系着学生的自我尊严、自我价值和理想信念的实现,是整个生活的核心。老师设置探究问题的出发点就是基于学生的探究本能。整个教学的过程就是促使学生这种探究本能最大限度和高质量地丰富化和现实化的过程。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为了分析造成他悲剧性的社会根源,铺垫过程中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请同学们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四人小组激烈讨论。结论:孔乙己一定死了。
  学生1:从第(4)(11)节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中可以看出,首次出场“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穿一件长衫”;末次出场“盘着两腿,下垫蒲包”,“脸上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学生2:“……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难以捱过这个冬天。
  学生3: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4)节“睁大眼睛说”,“争辩”,第(6)节“不屑置辩”第(11)节“颓唐,不十分分辩”,“好象恳求”,前两次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别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辩”,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
  学生4:……
  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逐渐清晰地认识到造成孔乙己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旧的社会制度。
  其间,围绕所探究的问题,教师还可以不断授以学生以新的教学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态度、主动探索与思考的心理习惯、大胆质疑的问题意识、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和热爱研究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等心理品质,进而促成学生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二、善用鼓励性评价,创造“最近发展区”。
  
  由于学习环境的多样性和可变性以及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许多东西都是待定的,而这一切都需要在探索实践中生成。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就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早就论证了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有这样的体会:教师对学生的热切期望,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信氛围;教师与学生相处时心理气氛比较融洽,教师会给学生更多的语言鼓励,而且会以微笑、注视等方式进行鼓励,对学生的评价也表现出积极支持的倾向。学生借助教师的各种鼓励,自然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解决问题的水平就会超越原先的,这两个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就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成功的体验促使个性也随之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教师在教学朗读时,朗读的同学自由选一个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练习,然后上台比赛,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只要他敢于挑战优秀的学生,就应该给予肯定,进步的给予表扬,优秀的学生需经过自己的努力,表现更优秀才能得到表扬。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的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告诉他,只要努力,你就会和成功越来越近。对于学习的结果就更要给予每个人正确的评价,优秀的学生要把他们经过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告诉他们,差生要把他们经过努力取得的进步给予鼓励。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当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经过努力所起得的成绩得到肯定,他们会为之感到骄傲,从而产生自己要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动机。
  
  三、借助作文平台,开展心理咨询。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迅速发展,但各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在生理上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在心理发展方面,认识能力、观察力、思维的独立性得到相当的发展。但是由于阅历浅,实际经验不足,他们的思维往往表现出自我主义、过激主义、虚无主义、不合理主义。自我意识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自我评价带有明显的情景性和具体形象性。在社会发展方面,独立意识的出现使其与成人的关系进入最难处的阶段。这一时期,个体的儿童模式被打破,而成人模式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急剧的转变使青少年承受着由成长带来的矛盾与压力。于是笔者鼓励学生把每周的随笔作文作为情感宣泄的平台,可梳理自己的情绪,写感情独白式的作文,内容可涉及人际交往中的得失,学习中的压力与烦恼,对生活的感悟与认识等。一位女学生在随笔《雨中忆》中写道,“一滴雨滴在脸上,是那么的冰,那么的凉。我曾把自己比喻成被上帝多咬了一口的苹果,那么茫然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我们学会用武器武装自己的弱小;用智慧伪装自己的愚笨;用语言掩盖自己的过错……可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一滴液体从我脸颊流过,不知是雨还是泪,现在只想静静地思考,思考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只想一人一直想着,一直,一直……”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是一个女孩子的无助与茫然。除了对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方面的评语外,我从这样几方面给她写了书面心理辅导:首先对她的情感表示理解,表明这是青少年较常见的感受,让她消除恐慌,产生同感,不会觉得自己特别的孤独;然后肯定她的思考代表了一种成长,尽管她的思考显得有点迷乱,并告诉她很多的伟人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思辩过程;最后给她提出化解的建议,如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多多与人交流,多看一些名人的故事等等。
  当然,学生的许多内心困惑不是一次沟通就能解决的,但老师应该多用自己的耐心、爱心、细心去协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培养独立面对挫折并解决困难的能力,使之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健康人格的人。
  
  四、把握人物形象,强化心理品质。
  
  班杜拉的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会模拟榜样的行为。语文教材里面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中可教育因素,充分发挥人物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做到因势利导,积极强化,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学作品中人物良好的人格魅力、心理品质,足以使人的心灵受到震撼,感染人、感召人,甚至成为人们的崇拜偶像、追求目标,并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如学生常会因为学业担忧、社交障碍、生活失意等而忧郁苦闷紧张,从而产生挫折感,影响身心健康。但在学习了《我的信念》一文之后,许多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他们的心灵被震撼了,居里夫人在孤独中执著追求,锲而不舍,正确面对,战胜困难的事例,让他们感觉自己是那么渺小,那么脆弱,他们立志要在生活学习中以她为榜样,不怨天尤人,激励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挫折。
  在教学中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才会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在掌握语文语言知识与提高交际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习教材内容,陶冶性情,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培养热爱祖国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高尚情操,培养优良的品格素质,塑造健康的人格。才能使语文教学既体现其工具性,又体现其超越于工具的人文性。
  
  黄筱琳,教师,现居浙江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