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初中语文教改的误区
作者:徐明武
一、重视语文熏陶 忽视基础落实
语文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不识字,不会听、说、读、写则其它学科也学不好,因此,学生学习必须首先打好语文这个基础。
在实施新课程以后,教师普遍比较重视语文学习的熏陶感染,注重内容的价值倾向,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情感体验,却往往忽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作为初一学生,字、词教学该是重点,但现在初一语文教学中很少教师涉及生字、词教学,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浮光掠影。新课标对语文性质的定位非常明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许多教师误解了新课标要求。美其名曰:生字、词语学生课前预习自学、查字典就可能解决了。平时不进行生字、新词检查,实际上学生字、词根本不落实,而导致学生写作中错别字连篇。由于平时不进行字形分析,学生不知道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这不仅影响识字教学,而且也影响词义的理解、语言的品味。
有的专家认为:文字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我们现在语文教学的情况是,基础知识教学正在淡化,要知道语文永远是语文,语言文字的教学永远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之一。
二、重视自主学习 忽视教师作用
新课标鲜明提出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性,让其唱主角,培养其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但并没有削弱教师的作用。若是不让学生“自主”,便不适应新课程改革。有这么一堂课,上的是《孔乙己》,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提出了二、三十个问题,如“课文是从什么地方选来的?”“作者是谁?”“题目为什么叫孔乙己?你是怎么知道的?”“文章是怎样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等等。这使教师犯难?这些问题如何处理?教师没有分析、归类,随意叫学生自读、自说、分组交流、讨论,课堂异常“活跃”,学生七嘴八舌说一通,就算问题解决了。还自诩说:自主读书,其义自见,自主学习,创新凸现。
不容否认,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是符合课堂的基本理念的,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只能让学生自主吗?接受学习就要摈弃吗?我认为:学生能自主学会的,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需要启发才能学会的,我们应给予点拨提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这样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已经是大家不可置疑的一种标志。自主学习被广泛应用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闭口不语,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着边“胡思乱想”,让学生“自主”信口开河,“闰土成了超生对象”。“鲁迅写的《风筝》中的‘我’己不所欲,勿施于人。”“武松成了捕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凶手。”对此教师居然还要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派胡言乱语,唯恐导致不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一言堂”的坏名声。对于学生理解的偏差教师没有及时制止和引导,而导致了更多的学生误入歧途。
任何对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孤立的理解,都会导致课程实施中诸多问题与困惑。一堂好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媒体运用 忽视实际效果
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像具佳、动静皆宜、信息丰富等特点极大地优化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为课堂教学开拓了崭新的途径,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对多媒体的不当使用,甚至滥用,正在不知不觉中侵害我们语文教学,一味追求视觉冲击着我们对它本身的冷静理性的学习和研读。以诗词为例:一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对于中学生来说,屏幕上单调的文字和简单的图画哪里比得上教师生动的讲解和富有激情的朗诵?呆板的人机对话哪比得上班内数十名同学的热烈讨论?去领会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去热爱祖国语言的深厚内涵。
语文课堂引进多媒体,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图画、感受美的形象,一定会受到学生欢迎。但如果教学中教师为美而用多媒体,使它成为花架子,则违背了引进多媒体教学的初衷。有这样一个例子:授课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百草园”一段:(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映了一段影片画面呈现百草园的景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等。)学生答出:菜畦、石井栏、皂荚树……后,另外一位学生说还有溪流,因影片中有溪流而课文中没有,老师一脸尴尬。教师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本是为了有利于学生对百草园景物的了解,让学生能更快地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却不曾料到如此精美的影片却妨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教学资源的使用应从效果出发,应用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成之外,应用在非用不可之处,一定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重视赏识表扬 忽视正确评价
教学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评价和适当的表扬,能够强化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作为学生最期待教师公平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尽可能地运用表扬武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
陈鹤琴曾说过“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但是鼓励法也不可用太滥,滥用恐失其效用”。赏识表扬要适当,尤其在语文知识的是非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加以分析,分优劣高下。有这么一堂课教师讲授《皇帝的新装》,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在回答“骗子是怎样一个人?”有些学生说:“骗子真是英雄,骗了皇帝又骗过一群大臣”;有的说:“骗子骗技高超”;“骗子是懂得生财之道的人”。师生大声叫好!特别是回答“皇帝又是怎样一个人?”时,有的说:“皇帝是神经病的人。”有的说:“皇帝是了不起的人,别人不敢做的事,他能做。”有的说:“皇帝是笨蛋,傻瓜。”答案五花八门,教师频频点头,连连称“好的”、“不错”、“很好”、“你真棒”,这样良莠不辨,一概予以肯定表扬。这种廉价与不负责任的评论,将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呢?尊重学生,并不是说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结论不加引导与纠正,对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导致学生基本的判断能力都没有,连最起码的价值观都在赏识表扬中丧失殆尽。
学生需要的是带有真情的、恰到好处的、客观的表扬。这种表扬显得珍贵,才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成为内在的、不竭的学习动力。滥用鼓励、表扬容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概念模糊,不辨是非,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方式,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实质。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少走弯路,使语文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落到实处。
徐明武,教师,现居浙江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