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写作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

作者:何文旭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精神生产劳动,是最具个性的东西,但在应试教育的利益驱动下,这种最具个性的东西变成了可以按图索骥的程式,各种报纸、杂志刊载着层出不穷的写法指导、写法技巧,各种为应试教育准备的“快速作文”“秘诀”之类也应运而生,为形而上的教学模式推波助澜。这样,只能把学生引向死胡同,让本应最具灵性的作文变成没有灵魂的躯壳。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也许成了写作的高手,但绝不可能是妙手。
  
  一、感知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何发现美呢?情感培养是前提。情感是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的动力。在审美中,如果没有情感的渗入,美感的门户就无法打开。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感是一种诱发因素,它引导着主体对对象进行感知和想象。不管是创作还是欣赏,情感总是起着推动感知、推动想象的作用。但现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缺少对别人、对生活的关注和好奇。这样,即使有再高明的技巧和语言,也写不出能够打动人的作文。要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学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它既包含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的类型,又有优美、壮美等美感形态,并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朗吉弩斯说,文章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整个的心灵,所以把人凭资禀和修养本来就有的那些文辞、思想、行动以及美与和谐的意象都鼓动起来,通过文字本身的声音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把作者的情感传到听众的心里,引起听众和作者共鸣。可见,文学作品对铸就学生的情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是激发情感。文学艺术作品中缺少不了感情,文艺正是以情动人的。教师应该充分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让学生为情所动,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高尚情感。二是引入境界。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缺少相应的生活经验,在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因此,课堂上特别要注意营造学生的审美心境,不能为了应试而片面强调认知目标,应充分顾及学生的经验、阅历以及情感体验的限制,顾及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营造一种其境其质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课堂氛围。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先用多媒体放映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纪录片,再读天安门组诗,介绍周总理与人民在一起的生平事迹,原来对总理不够了解的学生,也很快就进入到崇敬、哀悼的氛围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所包孕的思想内容和美学蕴涵进行充分的体悟,弥合了主客体的缝隙,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中去,接受美的熏陶。三是调动审美经验。学生虽然审美经验不多,但是,也绝不是一张白纸。教师应当结合作品内容,引导他们选择角度,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再创造”出新的审美意象来。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美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从而热爱、追求美。
  另外,要激荡起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把自己充沛的情感,有层次的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律动。比如教《背影》,一开始,就给同学们讲了我小时候,父亲背着我上学的故事,进行了感情投入的铺陈渲染,调动起了同学们的审美情感,他们产生了体验作品形象美的强烈愿望。我就因势引导他们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蕴美、形象美。通过赏析,学生和老师产生了共同的情感:父爱是如此深挚,我们怎能不被打动。
  
  二、表现美
  
  真情,是文章的生命;矫饰是文章的大敌。要把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善、美”激发出来、开掘出来,就应该“从作品中来,到生活中去”。
  “艺术,是客观现实生活在艺术创造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客观现实生活,是艺术美的源泉。”可见,生活就是无尽的写作源泉。但现代学生感觉自己生活范围狭小,校园生活平淡,学生生活在他们看来无非是上学、放学、作业、考试,这种千篇一律的生活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作文时觉得无话可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校园生活做深层次的思考,努力挖掘表现校园生活的团结美、严肃美、活泼美、活力美,从而揭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一含有哲理美的主题。如新学期一开始,学校组织广播操比赛,我便趁热打铁,出了“广播操训练记”“难忘这次比赛”等系列题目。另一方面,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更多彩的生活,甚至还要放鱼入水,为他们创造机会接触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要使他们明白,眼之所见,脑之所悟,心之所思,所有这一切都可成为自己的创作素材。今年,台风光顾我们家乡,我又出了“亲历‘桑美’”“人类与环境”等文题,同学们都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真正的作文,还应该是“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手写我心”,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应该是“真实的”。叶圣陶先生说:“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实,切乎生活的状况。”这就告诉我们要求“真”,摒除虚假浮夸,才能写出真实之文。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求他们养成“说真话,表真情”的意识,强调是什么写什么,不虚假,不矫饰。让学生明白,只有真的,才是美的,才独具魅力,才能打动人心,使得虚假、矫饰甚至抄袭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更为可喜的是,透过作文,我们看到了同学们在生活面前敞开了心扉,流露出真情。写出的作文清新自然,个性纷呈,同学们真正成为了作文的主人。
  
  三、创造美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却不等同于生活。高尔基说:“因为人不是照相机,他不是给现实拍照。”艺术美的内容,必然融入了艺术创造者的主观成分;作为审美意识物态化的积极成果,则更包含着艺术创造者发挥人的本质力量,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创造美,需要一个能够从事创造活动的创造主体。这个主体必须具有审美创造力。无论从事何种创造,必须首先产生一个构思,这个构思当然不能落入俗套,它必须是新颖的、独特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要敢于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不用“四平八稳”来扼杀学生的作文个性,不用枷锁来拘囿学生的思维,不用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要鼓励学生写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章,使每一篇文章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个具有作文个性的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鲜明的表现出来,也可能在一开始只是表现在某一方面,比如选材的新颖、构思的独特或者语言的灵动等等。只要有一个闪光点,一经发现,就应立即抓住。有时候,有些作文的独创性只是冒出了一点芽,这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引导、鼓励,使其突出的方面更加突出,而其他方面也发展起来。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外知识,自己去创作。学生有大量课外知识的积淀,快速多变的信息传递和长时间的练笔,可以尽情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发挥。最重要的一点,还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对那些新颖的构思、想象、联想和表现手法都给予热情的肯定,大力的表扬,只有这样,学生创造性的作文细胞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作文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确立联想、想象的意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想象的过程正是创新的过程,也是将所学的各种语文知识和日常观察与生活积累转化为实际写作能力的过程。平时通过观察、体验获得的大量写作素材,只有借助想象的翅膀,在特定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观照下,才能成为文章的材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联想,或者相似、相反联想,甚至还可以是由实到虚的想象,实现客观事物“形”“意”的嬗变,实现被观察物与内心情感、情绪、理想的“同融”、“同化”。只有这样,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才能融合;眼中的美,心中的美才能浑然一体。
  但合情合理的想象不是想入非非,它必须依据有形的生活实际进行想象,通过以实际为根据的想象来构思文章的内容,是生活本身的再加工、再创造,因此学生必须把自己的丰富积淀内化、加工,这样才能既立足于现实,又驰骋于千里之外。
  
  何文旭,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