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语文阅读教学艺术例谈
作者:熊德勇
从总体来看,这两次研讨会所提倡的语文阅读教学有如下共同特征: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感,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两场高规格的研讨会,现从“语文阅读教学艺术”这一侧面谈谈看法。
一、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艺术
这两次研讨会的观摩课,体现了按学习规律、学生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动态安排教学程序的理念,向传统的教材观发起了挑战,充分体现了教师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艺术。基本方法有:灵活选择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重视捕捉、筛选、利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
1、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如果说语文教材内容是相对静态的,稳定的,那么教学内容就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华东师范大学董蓓菲博士著,《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老师们善于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规律以及最近发展区,从教材等语文教学资源中灵活选取教学内容。
如魏国良老师执教的高二《组块式阅读学习示例》,围绕抓住关键词语深入阅读这一主题,选了三篇短文展开教学。三篇短文依次呈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组块:前课文速读(《海边荒石》)——主课文品读(《世间最美好的坟墓》)——后课文研读(《绝版的周庄》)。目前,各式主题教学都是灵活选择教学内容的有益尝试。如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的组块式阅读教学,上海市建平中学的学生自主模块学习,清华大学附小窦桂梅的“文化”主题教学等。
灵活选择教学内容还表现在根据教学需要调整预设的教学内容,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阅读期待,并作出恰当地调整教学内容甚至教学目标的判断和行为。
2、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
笔者对这两次研讨会的课例进行统计,发现16节课中12节课没有按文本的顺序组织教学。有的以人物领起教学内容,如张强老师执教的《老王》,通过探究老王与杨绛这两个人物,组织教学内容。有的以问题领起教学内容,如管维萍老师执教的《合欢树》,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感受最深,并指导学生品读这些语句,然后从学生提交的问题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教学:悲伤怎么成了享受?文中三次提到孩子,有什么意味?文题是“合欢树”,其内存的意蕴是什么?
一文多用的艺术。一文多用能很好体现“教师用文本教,学生用文本学”的理念。一文多用即通过一个文本,进行阅读、写作、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此次研讨会上有两个极为典型的课例,一是朱震国执教的《头上是一片蓝天》,二是马骉执教的《河豚子》。这两篇文章学生之前没有阅读过(零起点),朱老师有意隐去文章末尾部分,让学生写,然后交流讨论;马老师采取延缓呈现故事结局的办法,让学生推测讨论。从学生发言来看,思维活跃,探究有深度。
3、善于捕捉、筛选、利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学内容。
如谭铁斌老师在教学《美容新术》时,让学生给班级的美容院起个名字,有个学生取名为“读书美容院”。显然,学生已经理解了“美容新术”的含义。老师发现这个名字很贴切,便在课堂上一直沿用这个名字。又如《老王》一课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王不要钱,可为什么站在那儿等“我”?老师迅速抓住这个问题,说:“这个同学读书读到点子上,读出味儿了。同学们想一想?”经过讨论认为,老王接受了“我”的钱,说明他宽容了“我”的误解。
对话探究的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老师要区分哪些是正信息,哪些是负信息,迅速作出筛选和整合,这是难以预设的教学艺术。
二、多种手段和方法优化组合的艺术
钱梦龙说:“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高招、妙招迭出。”对于“高招、妙招”,我的理解是多种手段和方法的优化组合。优化组合有这样几个层次:一个教师掌握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师上同一课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各具特色,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同一老师在不同时空或不同的老师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各具特色。众多的手段和方法关键在于优化组合。
这十六节课,无一例外的体现了教师着力优化组合多种手段和方法的理念。
1、淡化媒体,倡导感悟品味。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近年来兴起的学科教学的新趋势,人们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近来又出现了滥用多媒体的现象,尤其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的奴隶。当前,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及时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把语文课上成像语文的样子,扣住文本做文章。这两次研讨会上的课总体上淡化了多媒体的使用,倡导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品味。
2、方法多样,倡导合作探究。
综观这些观摩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讲授、讨论、练习、朗读、小组合作、问题教学、组块教学等。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也各有特色:如《我为少男少女歌唱》一课,老师采用以朗读为主兼用讨论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诗歌当中;《皇帝的新装》一课,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君臣对对碰:将学生分成皇帝和大臣两方,分别向对方发问)为主兼用表演(创造性地表演两个骗子的对话)的方法,引领学生在“境内”评,让学生会发问,用问题提问的方式挑战对方,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品味,使课堂回归文本。《美容新术》一课,老师采用语文实践活动为主兼用讨论、朗读等方法,把学语文与用语文联系起来,追求“在课堂上加强实践,把课堂内外无缝地结合起来”。(于漪评)在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内容,重点部分反复品读与讨论之后,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为班级“读书美容院”送匾额、赠言、送书、写贺词(其中贺词在课下完成)的语文实践活动,把文本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文本生活化。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使学生在活动中达到了语文素养的自主建构。
教无定法,教有优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说:“切勿片面地和过分地迷恋于某种教学形式。必须使新的东西在有效地发挥教学、教育过程作用的体系中处于最优的地位,使它有机地包含在过程之中,决不允许片面地突出某一个方面破坏整个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艺术就在于优化组合的艺术。优化组合的依据是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师素养,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三、对话与倾听的艺术
对话与倾听是一对孪生姐妹,“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倾听是对话的前奏,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教育,无所谓教学”。(《倾听,教育的另一种言说》,成尚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督学,《人民教育》,2004年第24期)由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对话与倾听就格外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有精彩高质的对话,师生必须学会倾听。教师倾听,既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真正地给学生话语权,又体现了教学艺术,是捕捉、筛选、利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的需要。学生倾听,既是主动参与学习的需要,又是一种语文素养。师生学会对话与倾听是构建互动生成、和谐民主课堂的重要保障。
四、方法指导的艺术
“教是为了不教。”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是这两次研讨会非常关注的。
如《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一课,老师特别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朗读中,学生领会了抓住关键词朗读品味的方法。
《组块式阅读学习》一课,通过三个语段的阅读,学生构建了抓关键词深入阅读文本的“类”知识(图式)。
《头顶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河豚子》两课用补写和猜测的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方法。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上课老师们都十分注重基本方法的培养,尤其是提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
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要把方法渗透在教学中,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方法图式创造条件。
教学内容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师生对话与倾听的和谐有序……这一切成就了语文课堂的美,语文教学的美。
教学艺术是实践性非常鲜明的艺术。可以说,课堂乃是永恒的教学艺术实验室。我们在反思的同时,应该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熊德勇,男,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安徽省优秀教师教坛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