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李白与明月

作者:刘吉巧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翻开唐诗,我们就会被豪迈飘逸的李白折服,沉醉在他横空出世的文字中,心神激荡。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他笔下那温柔多情的明月。一千多年前的明月直到今天依然洒落着迷人的光辉,是谁在月下行走,且歌且哭。时光与记忆绕着同一轮明月与我们遥遥相望,如今,它又借助那些鬼爷神工的篇章吟唱着诗仙的故事。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诗人一路走来,形单影只,唯有将满腔心事,万缕情思诉诸明月。在诗人的一生中,月亮应是最真诚永恒的挚友了。对诗人来说,月亮就是他的爱人,月亮就是他的梦想,月亮就是真实自在的自己。漫漫人生路上,月与诗人荣辱与共,生死相依。他乐也写月,悲也写月,愁也写月,愤也写月,醒也写月,醉也写月,月早已融入他生命的一部分,不可分割,温暖了他身处浊世而游历天下的潇洒人生。
  诗人写月塑造自我形象。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石自倒非人推”。明明如月,一位天真烂漫、放荡不羁的醉汉形象跃然纸上。在神采飞扬的文字中,我们领略到另一种精神舒展与自由的乐趣。“欲上青天揽明月”,与明月共舞,翱翔于无限空旷自由的宇宙,是诗人对高洁理想的向往追求。“且就洞庭赊月色”,想象奇特诡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诗人写月排遣孤独寂寞。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幻想长安之行将功名、富贵尽入囊中,可是桀骜不驯的诗人又怎肯向权贵低下他那高傲的头颅呢?现实的冷酷无情将诗人的梦想彻底粉碎,只有将满腔愁绪寄托明月。“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泅连。”月下舞剑,兴尽时涕泪滂沱,放声痛哭。“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有谁能理解诗人的孤独寂寞呢“?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诗人对月长叹,知已在哪儿呢?答案有了:“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何等地坦荡,掷地有声!青山明月,空中飞雁,所有自然界那些灵动而鲜活的生命,无一不是自己的知交。包括整个宇宙,“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诗人和星星之间的友谊是多么亲切动人,富有人情味啊!皎洁的明月,闪亮的星星,是诗人内心灵魂的归宿,是撞了南墙再回头后疗伤的港湾,是诗人梦想世界中最美丽的风景!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同情自己的知已。刻骨的愁思交给明月,诗人“须行即骑访名山,且放白鹿青崖间”,洒脱豁达!这或许与诗人复杂的思想背景有关。儒家的根基,庄子的哲学,佛法的智能,游侠的漂泊癫狂,造成他乐观明朗的人生观与文学上浪漫空灵的风格,为后人留下许多如珠玉般晶莹的绝妙诗篇。
  诗人很想通过广泛交游,来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面对现实,却决定置荣辱于度外,羞与小人为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安之行让李白清醒,“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英雄豪迈只有交托给明月!
  诗人对月如此情有独钟,将人世间最可贵的情感用最朴素的方式来传递。明月抚平了诗人入世失落的伤感,同时,又让诗人看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饱受折磨的灵魂却受到了乡村老妈妈真诚的关爱,诗人感激涕零。“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应是古诗词中不多见的歌颂工人劳动的乐章了。“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当然,诗人也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发出一声长叹!“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写戍边战士;“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写思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月思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写月慰友。
  在这些咏月诗歌中,还得提到一些特殊的作品,即诗人借月怀古讽今。“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诗人讽喻唐朝统治者沉湎声色,朝廷腐败昏暗,也是诗人入世不能的一种忧患!
  诗人余光中《寻李白》说得透彻:“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几个世纪的星河流转,李白的明月生动了大唐帝国的山山水水。
  刘吉巧,教师,现居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