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之异同

作者:桑小琴




  众所周知,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两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到了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而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第一诗人。他们两人创作了大量的田园山水诗歌,尽管两者描写的对象都是自然风光,由于两者生活背景、志趣理想的不同,两位诗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各具特色。综观这两位大诗人的田园山水诗,有以下四个不同之处:
  
  一、所抒发的感情不同
  
  陶渊明抒发的是决心归隐、乐于归隐的那份欣喜之情;谢灵运集中抒发失意贵族的那份苦闷和牢骚之情。
  陶渊明之所以会过上隐居乡野的生活,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自己少年理想不能实现,抱负无法施展,在官场上又不愿为无耻小人点头哈腰,他希望做一个刚直不阿的人,不愿与当时黑暗的士族势力同流合污。正是有着这样的崇高品格,诗人在诗中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世人皆浊吾独清,世人皆醉吾独醒”。同时又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如他在《咏贫士》第一首所说: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是余辉?”
  在这里,诗人把自己比作一片无依无靠、在寂寥空中漂浮的孤云,尽管自己处境维艰、前途坎坷、命运凄惨,但他还是立志要远离“尘埃”,也就是当时黑暗的统治势力,以求永远保持自己的高洁。在诗人看来这种保守节操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隐居起来。所以,陶渊明自己立志弃官归隐。因此,田园诗所抒发的是弃官归隐、决心归隐和乐于归隐的那份欣喜之情。
  归隐是陶渊明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的标志。在归隐时期,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以此来抒发自己对污浊社会的愤恨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正如他的《归园田居》第一首所写: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写出了陶渊明辞职归田后,那种愉快的心情和乡居的乐趣。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塑造了一个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画图:“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把这种归隐后的田园生活与当时社会官场中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陶渊明讨厌现实的黑暗,尽管实现理想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还是洁身自好,“宁为玉碎而不为瓦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对于自己的归田园居犹如久被束缚的小鸟冲出樊笼,重返自然一样欣喜不已。
  而谢灵运则不同,他是世袭康乐公,又是在任职期间获罪被诛,他的山水诗大多写于被贬之时。正因被贬,心情忧虑。于是他寄情于山水,把自己那份失意和牢骚显现于自己的山水作品之中。如他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
  “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渊沈。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佳。”
  意思是说“潜虬能棲于深渊之中,飞鸿能止于云霄之中,皆能各得其所,而自己却羁于世俗尘网之中而进退不得”,因此面对虬、鸿而感到惭愧。自己想要及时增进德业,做一番事业,遗憾的是自己的智能不及,想要回家种田,则怕自己的体力担当不了。寥寥数笔,把自己那份失意、无奈的苦闷牢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落笔的侧重点不同
  
  陶渊明归田之后在自己的田园诗里融入了自己的劳动体验,所以他的田园诗不单是客观写景,更有画龙点睛的议论之笔,这是陶渊明诗作的过人之处。
  谢灵运的山水诗则略逊一筹。谢灵运是因为官场失意而移情山水,他的作品主要侧重于对山水进行客观的欣赏。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归田后的劳动生活场面。我们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老人(诗人自拟)在夕阳的辉映下正背着锄头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向我们走来。经过一天的劳动,老人略感疲惫但心情愉悦。作者把这山野之中的风景和农事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一种劳动者的喜悦。在当时,文人亲自参加体力劳动是被人鄙视的,而陶渊明则冲破禁区,坚决地走上躬耕自给的道路,这无疑是对剥削阶级鄙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一个有力反击,从而体现了劳动的价值。也正是在这里,劳动第一次在文人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歌颂。
  而谢灵运则是被贬官之后,官场失意,在孤寂无聊中不得已把自己的情趣移至山水。
  谢灵运一生都不能忘怀于政治权势,但他在政治上又没有成功可言。于是他在政治失意时,用游山玩水转移自己的视线,这对谢灵运来说,只不过是以此来掩饰他对权位的热衷。所以他的山水诗只是他寻求感官的满足,以此聊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是纯粹的客观欣赏。如他的《登江中孤屿》所写:
  “乱流趋飞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这里,诗人极其形象地写出了江中孤屿的秀媚景色,白云和明媚的阳光交相辉映,水天一色,清澈而又明朗,上有蓝天白云,下有清波粼粼,在这样的诗情画意的风景中,一座孤屿横卧中流,更显生机勃勃。谢灵运由于能把自己亲眼所见的山光水色、朝霞夕霏用词句形象地描绘出来,使他的诗歌给当时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因为在当时流行的是玄言诗,尽管玄言诗里也开始出现一些山水诗句,但比起谢灵运则相形见绌,难以相提并论。所以谢灵运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
  
  三、语言不同
  
  陶渊明诗中的语言平淡自然,但又韵味隽永,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谢灵运诗的语言一大特点就是对偶工整,词藻华丽,但有时由于过度追求偶句而显得重复累赘,语言刻意雕琢。
  陶渊明诗的语言清新自然,天然雕饰。如《读山海经》第一首: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且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在这首诗中充分体现了陶诗的语言特色。这里完全用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读来犹如行云流水,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的真实感受。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朴素的语言,犹如“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丝斧凿痕迹,却又让人百读不厌,韵味十足。
  陶诗语言平淡自然,这与诗的内容及表现上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他的诗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再加上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的描写,尽管只是普通的日常语,但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如上面所说的《读山海经》第一首,让人有一种耕作之暇,泛览书画的悠闲乐趣。
  《文心雕龙》称谢诗“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他的语言虽然改变了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于寡味”的诗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如《登池上楼》中的两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通过诗人的精心雕琢,给人一种如沐春风,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有时由于过于雕琢,过分追求对仗工整之嫌,就有词藻堆砌之感。如《石门新营所住》中的“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这两句,虽然诗人观察事物比较细致,但在表现上却因拘于对仗工整而流于晦涩,致使描写的形象并不鲜明。
  
  四、作诗的心情不同
  
  陶渊明是“心远地自偏”。
  谢灵运是“离群难处心”。
  陶渊明因为厌倦了官场中的迎来送往,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决心归隐。所以,陶渊明是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归田园居的,正如他的《饮酒》其二中写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只有存心远离污秽尘世,那就会觉得居住的地方也远离了这喧嚣繁杂的尘世了,“心静自然凉”嘛!
  谢灵运的寄情山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本不想如此,但因为仕途败落,无以自聊,只有把满腹的心事诉之于山水,才能自慰。然而表面的平静难以掩盖对政治的热衷之情,于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犹如一只失群的孤雁,百般无奈。确切地说这种寄情山水的生活更让他“借酒消愁愁更愁”,所以谢灵运在写这些山水诗时的心情是迷惘徘徊而又无可奈何的。
  一个作家的作品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其独特的生活经历,正因为每一个作家有各不相同的社会阅历,他们的作品才会异彩纷呈,更富有可读性!
  桑小琴,教师,现居浙江余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