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代词“他”的语法化

作者:陈 秀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语文》上一连看到两篇关于“吃了他三个苹果”这类结构的讨论,分别是刘乃仲2001年发表的《关于〈“打碎了他四个杯子”与约束原则〉一文的几点疑问》;陆俭明2002年发表的《再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之前陆俭明就曾谈到过这类结构。后来又看到徐杰2004年发在《中国语文》第4期上的《语义上的同指关系与句法上的双宾语句式——兼复刘乃仲先生》,又谈到这类结构,这使我也对这一结构发生了兴趣,但与他们不同的是,我的着眼点并不是像他们那样研究“他”在句中与其他词之间的结构关系,不是研究“他”做定语还是宾语,而主要是研究与之类似的一类结构“我一口气吃了他三个苹果”中“他”虚化后的特殊语用功能。比如:“……饿死啦,我今天要吃他三大碗饭。”又如:“我的酒量可大了,一顿可以喝他个七、八瓶!”这些例句中的“他”都不是实指。比如“吃五、六碗饭”和“吃他个五、六碗饭”都可以说,且表示的意义也差不多,只是语用上有所不同。有些人形成习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头禅,说这样的句子时,习惯性的喜欢加上个“他”。加了“他”后,句子在语用上有所改变,比起说“吃五、六碗饭”,更能体现说话人肚子之饥饿或是饭量之大。
  
  二、“他”语法化的演化过程
  
  2.1我翻阅了一下1978年12月截稿的《辞海》(上册)和1979年版的《辞源》(第一册),上面对“他”的解释都没提到其作为“虚指”的这一用法。这说明在当时“他”的虚指用法并不常见,所以没有收入进词典。直到1990年版的《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下册)才开始出现“他”的“虚指”用法。从造字的角度看,“他”是一个形声字,人为形符,也为声符。“他”作为实指的代词,表示“其他的、别的;表示第三人称代词,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专指男性。例如:
  (1)他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
  (2)外有一库,可令他守库。(《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
  (3)坐者语曰:“适来饮他酒脯,宁无情乎?(《搜神记》卷三)
  从目前掌握的历史文献资料来看,“他”的“虚指”用法在唐代作品中已频见,可以假设“他”的“虚指”用法出现时代不晚于唐代。如唐白居易的《重戏赠》中就用到了“他”的这种虚指用法。
  (4)集贤池馆从他盛,履道杯亭无自轻。(唐白居易的《重戏赠》)
  元代和清代作品中也常见到“他”的这种虚指用法,例如:
  (5)我喜则喜一盏瓊花酿,恨则恨十分他这个冰雪般凉。(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
  (6)阿弥陀佛,保佑弟子一年之内生他三个儿子。(清李渔《奈何天·逃禅》)
  这些例句中的“他”都已虚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又如:
  (7)打他个措手不及。
  例中的“他”已虚化,不具有任何意义,只是一般的口头禅,有“他”无“他”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只是语用上有所不同。
  2.2如何分辨“他”是实指还是虚指。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很容易了解到,做实词的“他”在句中一般是不能省的,否则就会出现指称不明的情况。如上面的例子:
  (8)李小姐一口气吃了他三个苹果。
  如果省略掉“他”就变成了:
  (9)李小姐一口气吃了三个苹果。
  很明显,例(8)和例(9)意思有所改变。例(8)中“他”是“三个苹果”的所有者,如果去掉“他”,则“三个苹果所属不明,意思也有所不同了。而像例(7)的“他”可省略,而且去掉“他”后,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
  2.3从语音上看,“他”虚化后,其语音形式也有所弱化,此时“他”的读音,比“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时要轻,有时甚至是一带而过。试比较下面两例:
  (10)我打了他三耳光。
  (11)小王回到家里,足足睡了他一天觉。
  很明显,例(10)中的“他”是三人称代词,比例(11)中虚化了的“他”读音要重,而且,在例(10)中,“他”后还可以稍微停顿一下。而虚化后的“他”一般是不停顿的,有时还要求一带而过,但前面的动词语音却比没有虚化的“他”的情况下读音更重。
  2.4至于为何虚化后的第三人称代词用“他”而不用“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一般女性用‘她’称代,男性用‘他’称代,但是在不明是男性还是女性的情况下,或是没有区分的必要时,一般用“他”。
  
  三、从三个不同平面看“他”虚化后的特殊用法
  
  3.1从结构平面看
  3.1.1“他”是独立出来的语法成分,既不属于宾语,也不属于谓语,也作后面名词短语的定语。通过对句子的结构成分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在句中的这一规律:
  (12)唱他几首歌。
  (13)睡他一觉。
  作为实指的指称代词“他”的结构成分完全不同,如:
  (14)我是(他)朋友。(“他”作“朋友”的定语)
  3.1.2一般是“V+助词(如‘了’)+他(虚化)+数量名短语”。这个结构中的动词或是动词短语,一般要求是及物的,因为“他”后的名词短语是动词性成分的宾语。例如:
  (15)我今天写了他一天的作业。
  这个结构中的助词一般用“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3.1.3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例如:
  (16)睡他一觉。
  (17)唱他几句。
  3.1.4在有些方言中,还有一类特殊结构,“V+他+个+名词短语”。这个结构中不仅“他”已虚化,而且量词“个”在这里也已虚化,没有实际意义。和“他”的用法一样,它也只是一般的口头禅。例如:
  (18)吃他个七、八碗饭。
  (19)喝他个三、四碗酒。
  3.1.5“他”后可出现“满满”“整整”“个”等修饰性成分,这些修饰性成分是用来修饰后面的名词的。加上这些修饰性成分后,可以加强句子的语气,例如:
  (20)吃了他满满三大碗饭。
  句子加了“整整”“满满”后,更突出了吃的多。
  当然,也可放在“他”的前面,依人而异,正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头禅一样。修饰语成分位置的变动,并不改变句子的意思,只是不同的习惯而已。请看下面两例:
  (21)我今天整整写了他一天的作业。
  (22)我今天写了他整整一天的作业。
  这两种说法在湖北仙桃方言中都经常有人说。这些修饰性成分不管放在“他”前还是放在“他”后,都可以强调“我”写作业写的时间之长。
  3.2从语义平面看
  3.2.1“他”虚化后,在句中表示虚指,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没有实际的指称对象。如:
  (23)盖他七八间瓦房。
  “他”既不是“七八间瓦房”的定语,也找不出“他”指称的对象。
  从语义指向来看,“他”与动词和后面的名词短语都不发生关系。“他”是独立的成分,只是一般的口头禅。句中有“他”无“他”,句子的基本语义不变。如“打他几天麻将”和“打几天麻将”,除语用方面有所不同外,语义完全相同。
  又如“睡他一觉”,很明显,不可能是“睡他的一觉”,“他”在这里只是虚指,句义为“睡一觉”。
  3.2.2“他”在句中虚化后,句子的语义重心前移至动词。看例句:
  (24)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句中“他”是表实意的代词,属于句子的语义重心部分。而像“唱他几首歌”“打他个措手不及”等的语义重心已前移至动词,强调的是动作。
  3.3从语用平面看
  我们知道,语言变化总是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这期间必然要涉及到语用因素,语用因素是语法化的根本原因,因此,研究“他”的语法化就不可能将其语用层面排除在外。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就知道“他”虚化后,增加了额外的语用意义,增强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有强调动词的意味。如“喝他个七、八瓶”与“喝七、八瓶”相比,很明显,有“他”更能强调其喝得多,无“他”就只是平铺直叙,说明喝的瓶数,没有任何附加意义。
  “v+他(个)+名词短语”这一结构常用于口语中,所以口语色彩较浓。同时还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
  
  四、小结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吃了他三个苹果”这一类结构中“他”的用法。只是,前人着眼于研究这类句式的结构,而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这一结构中的“他”的虚化,分别从三个不同平面来研究其语法化。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虚化后,在句中起到的特殊语用功能,以及达到的表达效果。同时本文也说明了如何区分“他”何时是实指,何时是虚指。
  陈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