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语文教学生活化构想

作者:陈连玉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为语文生活化的学习提供了极好的环境。即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语文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些为语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
  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语文教育观”》里指出,我们必须“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把语文教学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步入生活场景让学生真情表白
  
  现在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其实有比之更宽阔的天地,那就是生活这个大课堂。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而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此,我们更应该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的舞台,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的方式步入生活场景去感悟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
  首先是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教师。教师就应抓住每个学生和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如:在我们家乡,很多家长是做五金生意的。我就要求学生为自己家的五金行业设计广告语,并要求学生利用星期日到各处去转转,收集人家的广告语。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永康五金,五金精英”;“五金产品,名扬天下”等。这样让学生大开眼界。根据自己家乡不同的特产及特点,写出了很多不同的广告语。
  其次,有的家长是做水果生意的。我就要求学生到水果店去,观察、倾听父母在卖水果中,如何与顾客进行口语交际,如何招揽生意的。回到课堂,让学生模仿口语交际,并要求学生从中了解一些水果特性,让他们在日记中写有关水果的文章。这样既学会了口语交际,又学到了人际关系的交往,也学到了语文知识。总而言之,在家庭生活中,从打电话到招待客人,从听广播到看电视,从药品介绍到家电说明书,都是学习语文和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
  再次是联系班级生活学习语文,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如:班干部竞选,我要求学生想当班干部的先写自荐书,然后进行演讲,假如我当选班长后应如何做,假如我当选体育委员后应如何做,这种竞选,既培养了学生演讲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做好工作的责任心。班级黑板报让学生自己安排轮流,稿件让他们组织,一般是一星期内的新人新事,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热点问题,如:乱扔纸屑、果壳可耻,捡起垃圾光荣。开展文明礼貌活动月等,让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真感流露
  
  新的语文教材完全贴近孩子的生活,不是远离生活的那些只能靠猜测、想象、感觉等去体验的文章了,既然如此,学生就能比较容易走近课文,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学生只能浮于表面肤浅地理解语文,没有真知灼见,根本谈不上步入课堂,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创设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求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诱发学生心灵感受,体验,把真实的情感流露出来,也能更好地体现语文生活的实践性。
  1、联系生活,走进教材。语文教材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真谛,人情意蕴。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让学生的心灵走进教材,走进生活,使教材与学生生活发生意义的关联。如:教学刘鄂写的《大明湖》时,由于大多数同学未曾游览大明湖,既要让学生学得新鲜有趣,兴致盎然,又要在课堂中落实语文文字的训练。把美景中的佳句积累下来,并进行仿写。于是,在教学一开始,我播放了用多媒体精心制作的一段有关大明湖的湖光秀丽画片,配上音乐,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于是,我说道:“同学们,无锡旅游局需要一批导游,带领游客进行讲解游览胜景,你们如果想做导游的话,就必须了解大明湖的特点。我巧妙地把学生的角色转化为景点中的导游,这就不露痕迹地逼使学生走进文本,从而自觉、主动、投入学习。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熟练地说出游湖的路线图及铁公祠的佳句“三面荷花一面柳”。接着,我预先在多媒体上设置的杭州西湖的胜景,让同学们看,并要求依照铁公祠的名句,概括西湖的胜景。很快有同学就说出了西湖的景色是“三面环山一面城”。这样由学习文本转到了应用知识的技能。
  2、拓展课外阅读与积累。课文是学习语文的内容,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学好语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与积累,丰富多彩的课外收视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如:我们班级的文明窗就出现了“每日一句诗、格言、警句”,让同学们每天摘抄一句,轮到的同学写在文明窗上,并指定学习委员进行反馈,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千方百计从课外书中寻找佳句,如今同学们已能吟不少的古诗及名句。“学习是我们的前途”;“举止是一面镜子,每个人的形象都能呈现出来”;“一千个承诺比不上一次付出”;“说话要诚实,办事要公道”;“为了自己,好好努力”;“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其实,你一定比你自己想象的更好”;“自信是风雨路上永恒的太阳”……这一句句学生的名言无疑在激励人向上和培育语文学习兴趣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还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名言;指导学生看名著等,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扩大阅读量,丰富语言积累,还能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3、提供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初冬的第一场雪降临了,同学们一早起来,心情格外兴奋,展现在同学面前的白雪是大自然的杰作,不正是现成教学的内容吗?学生有话要说,而且都愿意说,能说好。他们不正在交流着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吗?我捕捉住眼前的“现象”目标,立即组织上一堂作文课,让学生赏雪——说雪——写雪。在校园里赏雪,他们边看边谈,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于是雪花给了学生灵感,学生创造了生动的语言。“站在大雪纷飞的世界里,伸出双手,看着一片片轻盈的雪花晃荡荡的落在你的手心,你会感到痒痒的,冰冰的。当你盯着它,你会看到那是一个个带着翅膀的,调皮的孩子在你手心耍变身呢!一晃它就不见了。……”(初一(七)班胡飞龙)“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飞舞,不一会儿,整个校园就变成银色的世界。草地上,屋檐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枯树枝上开满了梨花,竹枝上挂满了雪球,远远的望去,玉树琼枝,粉妆玉琢,充满了诗情画意。……”(初一(七)班夏菁)“雪是一个潇洒奔放的自由人,更是天与地之间的自由人。……”(初一(七)班夏菁)“雪是自由的,它从天而降,随着风,但也追着风。……”(初一(八)班徐渭诚)“雪是羞涩少女衣裙上的小星星。跟着少女翩翩起舞,飘逸的裙边尽显幽雅与烂漫,将眼前这漫天飞舞的雪花演绎的如诗如梦。……”(初一(七)班金妮)正如:叶圣陶所言,“生活如同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笔者曾尝试过这种“既兴”的作文课,把课堂还给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能联系自身学习和生活实际,不仅读懂生活,而且有所收获;不仅能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还能多层面地详尽叙述。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以我手写吾心”的真情实感,既提高了语文素养,又培养了语文能力。可见,提供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熟悉的、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陈连玉,教师,现居浙江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