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新诗教学要落实“三点一旨”

作者:杜秀清




  新诗是五·四时期新文学的主要内容,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既吸收了西方的营养,又借鉴了传统诗词的经验。其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导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中学语文教材把新诗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鉴赏能力,进行审美教育,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围绕这一教学目的,我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点,以鉴赏语言美、意境美为重点,以理解深层意蕴为终点,以学会鉴赏陶冶情操为宗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朗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都深刻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朗读可以理解诗意,积累语感,品味诗情。
  首先,教者范读引路,加强方法指导。汉字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与变调等声调变化,使得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尤其是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和感情色彩的准确处理,吟咏起来不亚于一首流行歌曲。教师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心耳同时感悟诗歌的情韵,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同时为学生的朗读提供真实可见的范本。
  要抑扬顿挫,恰如其分地表达诗情,必须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克服那种要面子,害怕别人笑话的害羞心理,敢于开口,大胆地去朗诵。再给予科学的方法指导,这样练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正确处理节奏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把握感情基调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主旨,能更好地把握感情基调,也便于处理好语速语调、轻重音和节奏停顿。《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五·四运动的洪波已消退,中国的社会仍是“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社会。诗人对祖国的憧憬陡然破灭,陷入苦闷伤感之中,但他仍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光明的未来。诗中就表现了这种思想倾向,美好、恬静、清新自在而略带一丝忧郁,是诗的感情基调。这样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最终达到用“我口”传“诗人情”的效果。其次,以朗读为出发点,设计教学环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训练,在读中理解诗,在读中品诗,在读中感受诗的音乐美。(1)生自读熟悉诗歌内容。(2)师范读,生感受诗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基调。(3)生仿师大声自读。(4)指名朗读。(5)配乐听读,激发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6)咬文嚼字品读诗的语言美。这样多次为学生提供朗读机会,创造性地再现诗文内容,既掌握了朗读技巧,提高了朗读能力,又加强了理解,丰富了情感体验,陶冶了情操。
  
  二、激发想象领略新诗的意境美
  
  想象是重要的思维能力,爱因其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鉴赏诗歌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也能培养想象力。诗歌的语言富有形象性、结构跳跃性大,要领略意境美,就得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把生动的意象,构建组合成形象的意境画面。身临其境,亲体其情,充分调动各种体验去读诗。
  根据诗的感情基调,配乐朗读,驱遣学生的想象,假想抒情主人公“我”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心情如何等,凭借想象把意象构建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然后复述形象画面。
  借助绘画激发想象。余光中的《乡愁》有“船票”“邮票”“海峡”“坟墓”四个意象,借这几个意象可以绘制成一幅幅寄托乡愁的生活图景。插上想象的翅膀,容易领略新诗的意境美。
  
  三、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的韵味美
  
  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的材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鉴赏诗歌应该从基本的语言符号开始,运用替换比较朗读的方法品语言的韵味美。
  例如《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诗中“明”、“闪”、“现”、“点”四个动词用得恰当,且表意丰富。用“亮”替换上述动词,然后朗读加以比较,体会这些词的表意效果。“明”和下文的“明星”相呼应,读起来有一种复沓美;用“现”和明星由隐而现的过程吻合,明星一直在亮着,只是有时被云和太阳隐去了光辉;“点”是动词,天上的街灯是点着的,暗示天上有人,为下文写“牛郎织女”作铺垫。这些意味不是“亮”所能表现出来的。
  学生仿照范例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品味语言的韵味。如:“我想”和“定然”看似矛盾,却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信;把“牛儿”改成“黄牛”失去了原诗在语气上的亲切感,渗透着诗人的向往之情;“流星”不用”颗”修饰而用“朵”意在说明流星像花朵一样美;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说明他们有着美好光明的生活;把“深广”的天河写成“浅浅”的,暗示诗人美好的意愿。
  运用咬文嚼字比较揣摩的方法,既培养了比较思维,又品味了语言韵味,加强了语感训练。
  
  四、探求诗歌的深层意蕴
  
  深层意蕴就是诗的主旨,即诗人借形象的语言要表达的对生活独特的认识,诗人用语言材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是一种关于事件、人物、情感反应、经验和生活状况的幻像。这种幻像不能够也无需同现实的人、事、物对应起来,导致容易理解诗的表层意义,却很难把握它的言外之意,即深层意蕴。
  那么,如何理解新诗的深层意蕴呢?
  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符号的信息,抓住深层意蕴的载体,即意象。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掌握字面意义,深入诗的意境,为探求深层意蕴奠定基础。
  其次,要了解新诗的相关内容:诗人的生活道路,个性气质特征,创作背景等,这都有助于探求深层意蕴。“知人论诗”“诗因感而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天上的街市》中丰富的意象构成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这里富庶,和平,幸福;没有压迫,没有饥饿。该诗创作于五·四运动后,社会仍是非常的黑暗,诗人心情苦闷,但仍不弃追求。这样,通过表层意义,结合创作背景,就能探求到深层意蕴:诗人对黑暗现实不满,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丰富生活积累,充分调动生活经验,探求深层意蕴。诗人有敏锐的心灵和独特的视角,凭借形象的意象发表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给读者以形象的意境美和深沉的哲理启示。读者只有不断地丰富生活积累和体验,才能更好地读诗。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艾青的《礁石》,诗的表面意思写一块历经风雨打伤痕累累的礁石,要理解它的深层意蕴就需要调动读者的生活积累和体验。礁石遭受风吹雨打的遭遇恰如生活中的一个个挫折,礁石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恰似面临困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不由使读者联想起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屈原、王安石、文天祥等。由此可见,礁石则是不屈不挠战斗精神的象征,诗人热情歌颂的是那种迎难而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新诗的教学中,如能很好落实”三点一旨”的教学要点,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会了鉴赏诗歌的方法,而且能声情并茂地朗诵,摹仿着创作新诗。
  杜秀清,女,教师,发表论文多篇,现居山西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