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高职语文课程目标实施策略

作者:代利利




  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主要是依据合理的课程组织和安排来完成的。但是,目前高职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甚多,集中表现为一本教材、一种讲法、一套模式。即:缺乏具有高职特色的语文教材;缺乏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缺乏立体多样的选修课程。
  如何保障高职语文课程目标能顺利实施?这是一个现实中的问题。
  
  一、分化语文教学职能
  
  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的独特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而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它是以培养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语用能力为己任的。除语文以外,没有哪门学科如此旗帜鲜明地声称过要承担这种责任。但是,实际上,高职语文一肩担众任:一方面,高职语文要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技术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生活所需求的工作能力,包括接受、处理、反馈工作过程中语言信息的能力;一方面,高职语文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所需求的口语直接交往活动能力和间接书面语交往活动能力;一方面,高职语文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即文化消闲能力。同时,高职语文还具有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职能。既要求高职语文发展语用能力,又要求发展智育、德育、美育,各方面兼顾,同等发展,理论上可以,实际上不行。这其中有一些主体存在的原因,如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个性发展成为首要需求、语用能力水平高低不平、语文兴趣浓厚深浅不一、语文素养也是参差不齐等。也有一些客观上的原因,如在这个时期,专业对语用能力要求不一。因为高职教育与基础教育相比,有突出的职业倾向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更为直接的功利目的性。高职教育所设置的专业多且细,专业目标实际,针对性很强。各专业所需的语文能力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对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需要各有侧重。
  高职语文要正视这些现实,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做到有的、有序、有益,分化其教学职能,遵遁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兼顾学生个体需求,开设不同系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语文课程,实为有益之举。
  分化语文教学职能,要做到:一是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不可剥离。因为个体言语学习过程,是一个“因文悟道”“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由言及意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有深沉而强烈的人文精神灌注其中。人文价值在语言的理解、组织和运用过程中,粘附在语言文字上面,与这一过程同始终。听、说、读、写不可分离,要以听读促说写,以能力提升为宗旨。二是要紧密联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语文知识的组织与选择以应用、实用为原则之一。如建设以听说为主以听促说的实用口头语言表达实践教学体系,以读写为主以读促写的实用书面语言表达实践教学体系,以丰富学生个体人文涵养为主的人文教学体系等。三是要结合专业特点。根据专业需求,可灵活编写商务语文、旅游语文以及一般的实用语文等。
  
  二、加强言语实践
  
  目前的高职语文课程缺乏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教师基本上是因袭传统教学模式,以讲为主,一讲到底。学生是处讲不惊,神游声外。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远离高职语文课堂。
  高职语文教学不等于“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因为语文不等于“语言”和“文学”。“语文”实指“言语”。按照某些语言学家的观点,可以把言语作品和言语行为统称为言语。因此,语文教学就是指以言语为对象的教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剖析、玩味和涵泳那些文质兼美的典范的‘言语作品’,而且要求通过各种各样、形式丰富的‘言语行为’(包括课内、课外的,单项、综合的,实际、模拟的等)不断地内化各种知识(包括思想的、情感的),并能较为成功地外化为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以应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言语行为’之中”[1]。那么,对于高职语文而言,加强言语实践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一环。“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这是指的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头去模仿,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2]夸美纽斯这番话的确是要言精辟。因为能力是一种非传递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存在于主体内部的一种素质结构,它不可能存在于主体之外。他人的能力也并不能外化从而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能力的传递。能力的生成必须通过主体内部活动,从而在主体内部形成一种牢固的神经联系。语文能力的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的特征决定高职语文教学必须以言语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
  加强言语实践,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落实还有赖于高职语文教材建设。布鲁纳认为,教材是传递教学内容和展开教学活动的重要凭借和手段。而高职语文教材建设远远没有跟上高职教育发展步伐(高职教育基本上是在原有中等专业基础上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门类之多令人咋舌):有的教材基本上是在原有的中专语文或本科阶段的大学语文基础上增删加减编排而成。有的教材干脆照搬大学语文,拿来就用,没有专业差别,没有个性差别。教材大多沿用旧有教材编写体例,基本上是文选型,编写顺序大多为先秦文论、两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选文篇目模式化,不是“经典”,就是“大家”。总而言之,目前的高职语文教材没有反应出高职教育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应用性强等特色。依据这种教材教学,一是缺乏让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交际情境;二是缺少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三是缺少提供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展开言语实践的机会。学生无法作为听、说、读、写的主体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因此,编写适宜的教材,注重强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加强言语实践,还须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言语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需要多学科知识多方面技能的参与。因此,要突破学科本位思想,鼓励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方面技能的能力。二是加强言语实践,不是淡化语文知识教学。虽然语文知识的丰富与语文能力的高低并不成正比例关系,但是,笼而统之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没有的。能力是与所听、所说、所读、所写的材料联系在一起的。杜威曾明智地指出:“其实我们并没有所谓的一般的看、听或记忆的能力;我们只有看、听或记忆某种东西的能力。离开训练所用的材料,一般的心理的和身体的训练全是废话。”[3]所以,教授必需的语文知识是必须的。三是言语实践过程中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还有情景教学,这都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对教师素质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教师从一开始设计教学内容到具体教学组织过程始终是处于无可适从的状态。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努力学习,终身学习,才有可能胜任这一岗位。
  
  三、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培养学生主体性,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也可以说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信息,调整和调控学习方向,激活情感意志,从而为整个学习活动提供运行的动力。高职语文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丰富课程组织形式。如:打破班级授课模式,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不拘泥课堂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语文课程进入实际生活,多开展一些类似专题讲座、专题演讲、专题论辩的情景教学活动;改进讲学传统,让对话进入语文课堂;丰富教学手段,让多媒体、语音室、甚至电影院进入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变得有趣,生动。
  2、拓宽教学内容空间,建设以课程目标为指向的有利于达标的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如:改变经典权威文言诗词一统高职语文教学天下的局面,可以将时事新闻引入语文课堂。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以及各省市电台的焦点新闻栏目,就是明星八卦也不妨拿来作个材料评说评说。如果我们把这些节目引入语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水平的发展。
  3、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监督导向职能,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如: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充分重视形成性评价。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可将平时的口谈、笔谈、面谈、网谈,以及课堂练习、课堂讨论等纳入评价体系来。在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时,应当重点评价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方面的能力,并使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李维鼎.正本清源说“工具”[J].语文学习,1997,(10):7~8.
  [2][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59.
  [3]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9~70.
  代利利,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