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创造学思想录》的教学及思考

作者:钟昌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要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夯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根基,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一、力求水到渠成 让导语活起来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参与学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学生会感受到课文同日常生活的联系密切,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鲜活的体验。
  教学《创造学思想录》时,我由网上看到的一道想象题导入,让学生看黑板上的一个点像什么。学生们首先想到的是“点”,后来有人说是小雨点、小蝌蚪……老师小结:“大家的想象很丰富,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创造学思想录》,看看创造性思维还有哪些特点。”这一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进入对文本知识的学习。
  导语设计的目的在于创设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一厢情愿人为地设计某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不如尽量选用生活中鲜活的材料,满足原本存在的好奇心,当然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往往缺乏深刻的认识,但同样蕴涵着学生的某种学习期待,这种期待往往能成为一堂课的学习,甚至人一生发展最直接的诱因。
  
  二、抓住教学契机 巧定课文切入点
  
  课堂教学中,课文学习的切入点选得好,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材的使用效果,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讲,课文教学的切入点定下了课堂教学中教学流程的基调。切入点的选取,既要吃透教材、了解学情,还要结合教师的自身素养。
  在教学《创造学思想录》时,一学生朗读“阅读引导”,把“束缚”读成了“束博”,学生正音后,同学们分析他读错的原因,意见统一在“他太紧张了”,我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他提建议,同学们结合《放松》提出“放松心态”、“放松精神状态”的建议,学生又讨论分析了其中难理解的句子:“猴子完全可以作出一副俨然像声誉卓著的学者一般的严肃表情,但猴子之所以看上去严肃,是因为它觉得痒痒。”得出“猴子作出那样严肃的表情没有必要”的结论。读错一个字提供了一次切入课文的机会,分析了一个语段又带来了学习全文的一次切入:从《放松》中,我们了解到创造性思维要放松精神状态,那么其他的七则又体现了创造性思维怎样的特点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选切入点奠定了课文学习的基础。
  教学契机不期而来,它是教学中瞬间即逝的火花,教师要潜心教学,及时捕捉,善于利用,也许立即就能扭转教材无从突破,问题无从解决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立足文本学情 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理所当然地拥有对问题的提示权和阐释权,“如果有一节课不是以教材知识为线索,也不是以教师的问题为线索,而是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进行的话,那么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该是多么有意义,多么有吸引力的一节课啊!”(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找兴趣,不如让学生表现兴趣,学生自己有兴趣地学习,就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创造学思想录》八则在内容上相承关系不是很紧,相对独立。我在网上以及杂志上看到的教学设计多是逐则分析,补充事例,这样,难免单调枯燥。教学中,我让学生整体阅读,把握了各则思想录的实质,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则?并谈谈体会。”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谈了自己的体会,举了事例,其余的同学对本则内容质疑,由学生集体讨论,解决了难点。我又进一步引导:“你感到最难理解的是哪一则?并提出自己的疑难点。”针对难点,同学们一起讨论,分析课文内容还从生活中举出事例,掌握思想录的实质。我又设计了一则内容的研读题:“我觉得有一则比较难理解,请大家帮忙。”在课文内容、语言特点、结合现实举例三方面拟题,学生读文,讲内容,补充事例,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了思想录语言准确、凝练的特点,创造性地学习了《创造性思想录》。
  
  四、引入课外资源 激活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外的语文资源指的是教材之外的文章、图片等。课外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提供了丰富的语文课外资源,适当地引入课外资源,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创造学思想录》,我引用了一条手机短信:酷暑难耐,一头大象在河里游泳。这时,一只小蚂蚁走了过来,冲着大象叫道:“喂,那个长鼻子的,你给我上来!”忠厚老实的大象听到喊叫声,从河里走了上来,问道:“什么事啊?”小蚂蚁翻着眼睛看了看大象两眼,摆摆手说道:“没事了,你走吧!我就是想看看是不是你把我的泳裤穿走了。”学生大笑之后,我让学生找出哪个地方搞笑,用课文中的知识分析短信搞笑的原因,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我还引用了一条网络信息:泼水节上,人们尽情地泼水祝福,十分热闹,忽一人大骂:“哪个混蛋泼我?”旁人对他说:“别骂别骂,泼你,是祝福你。”骂者说:“那个白痴在用开水泼我!”投影前,删去了结尾,由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添加,学生们打破了常规性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转换了思维视角,努力争取出人意料的幽默效果。在积极的思考中巩固了学习内容,运用了创造性思维。
  信息的引入不在于它的幽默,关键是异类文字,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知识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课内外结合,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勃
  勃生机。
  
  五、与时俱进 让语文课堂走入生活
  
  “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善于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地使课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的训练,应着眼于学生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要来自生活,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学习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语文尤其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的学习有自我生活体验加入其中。
  《创造学思想录》的课堂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市场建成后,市场无人光顾,而几百米外,居民区的马路边却兴起了一个马路市场。请同学们用创造性思维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生讨论后认为市场的建设者违背了客观规律,居民区的居民习惯性地在居住区附近购物,市场建设者却想人为地改变人们固有的生活规律,所以失败了。
  我还设计了课外作业题:天气冷了,学校的作息时间表需要调整,如果你是校长,想为住校生制定早晨就餐时间表,请运用创造性思维想想该怎么办?学生们大多运用“顺其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方法,实地考察学生起床时间、餐厅准备早餐的时间、天亮的具体时间,制定住校生起床就餐的时间表。我就让同学们给市场建委会、校长写信,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提合理化建议,作为课外作业。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当语文教学惟“应试”是从,学生陷入机械的训练中,不但学生知识面狭窄,能力低下,教师所期待的应试成绩也未必如意。如果我们淡化应试观念,强化生活意识,遵循语文课堂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一定会高,学生成绩也自然令人欣喜。
  语文课堂教学的鲜活气息、精彩瞬间、语文课堂教学的长久魅力,需要师生双向带动和共同创设,其中决定因素在教师,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各项业务技能。熟悉教材,把握学情,走进生活,才能抓住教学契机,主导语文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语文课堂的教与学。
  钟昌馨,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