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减轻写作心理负担的几点做法
作者:赵小燕
针对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就有必要探究“怕”的心理根源。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写作心理?写作心理是指写作主体在作文过程中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多种复杂心理因素的总和,它经历了从感知到想象,从形象思维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等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学生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是遵循其主体自身的心理活动的本质规律进行写作的。掌握这一点,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写作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一改过去那种以教师的发现代替学生的发现的作文教学模式,着眼于如何形成学生的良好写作心理及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主体的积极性上来。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学生乐于学,且效果好,三年级是学生从看图作文到命题作文的爬坡阶段,思路窄,内容空洞是这一年级学生作文的通病。为了指导学生写好《植树》这篇作文,我特意为孩子们组织了一次‘植树”活动,踏着明媚的春光,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来到西大堤,植树开始了,有的运树苗、有的挖坑;有的扶树苗、有的培土、有的提水,干得热火朝天……
植树归来,孩子们兴奋地议论着这次有意义的植树活动,围着老师喋喋不休。我抓住契机,当即布置了《植树》这篇作文,告诉孩子们,怎么干的,就怎么写。第二天作文全交上来了,批改作文时,连我自己都不相信,一篇篇小作文写的既生动形象,又充满童趣,有的同学还把自己比喻成小树苗,若干年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意想不到的成功,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使人愉悦兴奋,以致于信心倍增,兴趣更浓,从而形成了良好基础,为以后各项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一、培养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这缤纷的社会画卷中,而这正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来源。作家妙笔生花,笔底卷舒风云;而学生笔下枯涩,方田难走龙马。从一个方面来看,也可说与他们的生活素材多寡有关。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提示了这个道理。要让学生有米下锅,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获取第一手资料是一条重要途径。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发现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就需要观察。观察是一种智能结构,它通过各种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细看、详审、深究,慎识,是一种与人的感觉、知觉、思维、情感等有机联系的心智技能活动过程。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这儿举一个实例:大部分同学都参观过动物园,甚至为了作文专门去参观过。但写出来的作文情况却大不一样。有的只记叙了参观过程。如:先到狮虎山看了狮子和老虎,又到象宫看了大象,再去看猴子,猴子非常好玩,不停地跳来跳去,最后去看孔雀,孔雀的羽毛很美丽,正碰上它开屏,好象一把张开的大扇子,非常好看。这样的作文,别人读后,也只能了解一下参观的顺序或过程,对各种动物的形象,就较难了解了。有的同学,由于观察得较认真、细致,不仅写出了看到的动物,而且把形象也描绘出来,使人读后就如同亲眼目睹一样。下面,是一位同学对孔雀的描绘:
跨过石拱桥,踏进动物园的大门,热情的孔雀便展开美丽的彩屏,轻步漫舞迎着我们走来。孔雀那小巧的头上象插着几朵翡翠花,浑身的羽毛一片翠蓝,镶着几道金色条纹;展开的彩屏,象一把展开的巨大羽毛扇,屏上一个个圆环,黑、绿、黄相间,象似无数只大眼睛。
这段描写,和单单地写‘孔雀的羽毛很美丽”和开屏“好象一把张开的大扇子,非常好看”,进行比较,就具体而形象了。因此,我们应把观察训练作为提高学生感知认识生活能力的起点和重要手段。
二、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所谓感受,就是作者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情绪体验和情感思维的更为独特的认识,是一个心物相生、交相融合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偏重于情感的内化领悟,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深刻。有独特的感受,才能识别人之未识,写他人之未写。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体悟生活。让学生设身处地去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情去体察和领悟。从一般的感受层次说,应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融进自己的感情,善于体会真善美,假丑恶。在实际训练中,我们一方面从课本中揣摩范文,另一方面,通过课外实践去体悟生活。例如:《三味书屋》一文,作者按方位写的,层次性较强,学习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按本文的写法,去写自己较熟知的环境,如《我的学校》、《我家的小院》、《我的卧室》等等,学生写的很成功。还要让学生参与到生活中来,学了《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草原》等课文后,我们带学生秋游、爬山、野餐,让学生领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激活了想象,催发了文思。
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善于重温生活,这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有效训练途径。过去的经历,甚至包括一些已成为潜意识的东西,通过有效的重温手段激活旧有的感受痕迹,往往会使学生有新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例如:《留在照片上的记忆》这篇作文的训练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要求学生选一张照片带到教室,在语文活动课上让学生口头表达,然后再让他们写到作文本上。
应该说,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不仅是写作的起始环节,而且还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不是朝夕可蹴的,它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才有可能结出文学的硕果。
三、训练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观察、感受生活是内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把经心灵过渡的材料外化出来。文学上的外化实际就是语言表达。生活体验再多,也要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人的思想感情再丰富也要用语言来思维。可以说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仍旧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课堂上以听说为主,以课文中的精彩语段为依托,多读多说,以口头表达训练为主,因为口头表达是一个思维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初步形式。进而再通过分项专题作文练习和课外练笔,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及其运用技巧。例如:小学高年级作文以记叙文为主,要求掌握记叙文的要素,能交待清楚一件事,有条理的记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课本中的范围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以借鉴的语言形式,叙事写景,如诗如画,生动形象,使人读了心旷神怡,如身临其境,让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体味这种美。一步步走向成熟,只有正确的认识生活,认识人生的人,才能在自己的文章中确立正确而深刻的主题,也才会用心灵去剪裁加工以突出其立意主旨。因此,以生活为源泉,以课本为本,两相结合,可以写学生如何刻苦勤奋、帮助别人、爱护集体,可以写课间嬉闹、同学矛盾,可以写教师带病上课、风雨中家访,也可以写生活中的身影、生活琐事、自然现象、都市风情等等,从口头表达到写作训练,梯级上升,不断提高,坚持不懈,必能取得可喜的成效。
综上所述,良好的写作心理应包括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的激情,扎实深厚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几方面是相互联系又互不能代替的,它们由内而外,共同构建起写作的心理大厦。
赵小燕,教师,现居安徽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