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写作教学经验谈
作者:翟国民
一、办《劲飞》——写作的自由空间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一直是个头痛的事情。各班人数严重超编,少则40-50人,多则60-70人。即使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一学期也难以批完8-9次作文。尽管推行了“少改、精讲、多练习”的方法,但仍收效甚微。作文少改或不改,学生写作兴趣将大减,甚至不想写。
再者,课本上的作文题新颖性较差,学生写作时感到乏味,因而作文兴趣一直很难提高。为此,早在1998年,我便在校成立了文学社,定名为《劲飞》。在学生中广泛征稿,定期出刊。为办刊,我们课余办讲座,在各班征收稿件,晚上修改。当第一本打字油印的刊物出刊时,大家欣喜若狂。这本刊载30篇文章的校刊,为大家带来了写作的自由空间。一时大家争相阅览,写作兴趣大增,并出现了许多佳作。
前苏联的奥勃鲁切夫说过:“在工作中应当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不管这一工作的性质怎样。工作一开始——就要把它进行到底。”数年以来,我不计较得失地工作着,许多文学幼苗的出现,使我得到极大的安慰。
岁月悠悠,当年与我携手的几位教师都已进县城了,唯独我还撑办《劲飞》。林肯说过:“世上没有卑贱的职业,只有卑贱的人。”2003年底,我曾率文学社部分社员参加市作文赛,归来时共有15人获奖,一、二、三等奖均有得主。校长,教导主任为此开会祝贺,一时间,文学社社员大增。
几年来,《劲飞》给无数学生以写作的自由市场,施展文才的园地,激励大家向创作的高峰奋勇前进。
二、作文赛——能耐的角逐与较量
经常在校举办作文赛,能让作文尖子看到成功的希望,也让一般学生尝到竞争的乐趣。为配合作文教学,我们每一学期都组织一次作文赛。赛前作辅导,赛后公布获奖名单,发给奖品。同时精选优秀作品在校刊或校板报登出,以激励这些佼佼者。几年来,有200多人在作文赛上获奖,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作文热情。
此外,还组织各种征文活动。如组织《祖国万岁》、《中国精神》、《做四有新人》等读书征文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大家的思辨能力,培育了他们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操。
重视市、县级作文赛。每有赛事,决不放过。课余安排专人辅导,开展作文讲座,作快速作文训练。在2004年无锡市初中学生作文赛中,学生耿晓涛、赵美玲分别获一、二等奖。2005年江阴市初中学生作文赛中,学生黄菲、孙露分别获一、三等奖。这一切成果的取得,实属不易,这是我们平时重视作文赛的结晶。
现在,一学期一次作文竞赛,已是我们常规的教研活动。我们在竞赛中发现幼苗,在竞赛中寻找差距,在竞赛中总结得与失。
在竞赛中,培养了大家的竞赛意识,使大家适应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鼓励大家不怕竞争,勇于竞争,让大家懂得:“世间的任何事物,追求时候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候的兴致浓烈。”(英·莎士比亚)
三、小书社——学生的知识世界
阅读范围的狭窄,限制了大家的作文思维。每次作文课上,均有一些三四十分钟不能下笔写下一个字的学生。为此,我决心办一书社,以方便学生课余阅读。我节约每一分钱的开支,订了《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童话大王》、《通俗小说月报》、《中学生作文指导》、《中学语文》、《语文教学通讯》、《人民文学》等二十几种刊物,并购中外名著。每当节假日,便抽空去逛书摊,买来大批价格便宜但很有价值的书刊。尽管生活捉襟见肘,妻子每每责难,但一见到好书,想到书社,便又慷慨解囊。因为学生太需要知识,太需要扩大眼界了。如果连一本杂志都看不到,那他们的生活就太单调、太枯燥了。
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要吸收5公斤的水分。而只有不断地吸收,这颗白杨才能给人以浓荫,才能成材。同样,学生只有广泛地吸取各种知识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写作更是这样。左拉说过:“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的财富源泉,既使土地获得丰收,又使文化繁荣昌盛。愚昧从来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知识会使精神和物质的瘠薄的原野变成肥沃的土地,每年它的产品,将以十倍的增长率,给我们带来财富”。我所办的书社,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精神养料,充实了他们的生活,把他们带入文学的殿堂。
喜欢阅读的同学,每每有惊人之作,随堂作文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主题班会上,屡屡获得最佳辩论手的,都是些阅读兴趣浓厚的同学。
统计的数字表明,作文成绩优秀的学生,是班上最酷爱阅读的。广泛的阅读又在其它方面,诸如待人接物、道德修养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告别粗俗与鄙陋,靠近雅人。
四、办板报——价值的自我实现
最经济、刊登文章速度最快的要算办板报。小小黑板,一经科学设计,精心安排,各色粉笔的抄写、描画,便似一版版内容精妙的画报。但长期以来,板报只是书刊的摘录簿,办板报的学生不愿动脑筋,不愿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而有一天,我将板报用以发表学生的新作时,惊人的场面出现了。许多学生围看习作,并且在习作的诱导下也悄悄开始创作。而那些习作上了板报的学生,更是暗暗使劲:一定要写出更好的作品来,让更多的同学熟悉我的名字,让自己永远做崇拜者的偶像,于是写作的更高目标、更高热情出现了。全校上上下下有一根无形的横线牵着大家,使大家你追我赶向着创作的道路奋勇前进。
办板报又锻炼了大家的办事能力。在班级主办板报的各小组组长,每期都认真征稿,认真筛选,精心排版,工整地抄写,独具匠心地绘插图。各小组又可以互相学习,互相竞争,共同提高。只要一学期下来,各小组组长的编排能力就能显著地提高。
校级板报,要求更高。能够入选担任编辑的是那些责任心强,抄写工整,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他们轮流出报,一时间办报者各显神通,力求办得最有特色。几年来,各位学生佳作,作文赛中的上乘之作,皆是板报的压轴戏。几位校板报的编辑皆成为众人的崇拜者。编辑更勤奋练笔,珍惜自己的机会,将自己的写作经验传给其他学生,起到老师无法起到的作用。数年的校刊编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编辑。
五、办广播——心声的自我表露
配合写作的另一途径,是利用校广播室,让学生办一个“校园之声”节目。在各班发展一些通讯员,在校设立一个投稿箱,利用课间或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广播。
十年来,我一直利用我校设备简陋的广播室,播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让学生在课余之时,得到较好的享受。担任广播任务的学生在编排节目、编辑文章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
小小的“校园之声”广播节目在校引起师生的广泛关注,写稿的学生,更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认真地思考身边的人和事。而好人好事从此得到及时的表彰,不良现象也得到及时的曝光。
经常写广播稿的学生,总感到生活有无穷的趣味,有写不完的话,有发不完的议论。关心集体、热爱校园之情日益高涨。而那些平时不爱思考,不爱观察的学生,在广播文稿的启示诱导之下,开始锻炼自己观察的能力。他们热爱生活,认真思考的习惯正在逐步形成。
“校园之声”是学生的心声,也是教师的心声,老师们在这“心声”中得到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东西,听到了平时难以听到的肺腑之言,从而便于教学,便于了解学生,使师生的关系变得更融洽。
翟国民,教师,现居江苏江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