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口语训练是写作的第一步

作者:丁 毅




  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俗话说“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成文”,生动地阐述了口语训练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中的作用。2003年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是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计划和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试验修订本》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在编排上把教材分成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两大部分。明确规定了口语教材的教学内容。第一阶段(第一册),引导学生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大胆开口,文明得体。第二阶段(第二册),培养单向的口语交际能力:倾听、应答。第三阶段(第三、四册),培养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能力:劝说、讨论、演讲、辩论。在与之配套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确定了口语表达的具体目标。新教材体现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改革思想,力求改变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材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把聆听、说话放到了与阅读、写作同等的地位。在用语上将听说明确的表述为“口语交际”,强调了语用功能,这不仅是提法的改变,而是认识的变化,标志着语文教学中听、说取向的重大转移。教材确立的体例反映了新大纲的改革思想。
  新教材的设想很好,意义深远。可是根据几年来《试验修订本》的使用情况看,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真正落实。其原因在于:1.高中教育普遍存在的过分偏重于“应试”的功利性,使教学形成“教学为考试,不考就不教”的现象。由于语文高考不像英语一样要考“听说”,因而不少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在“口语交际”教学上下功夫。2.长期以来语文传统教育的惯性是重“读写”,轻“听说”,忽视口语教学。3.不少教师对口语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听说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不需要进行有系统的训练。
  其实,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于实际的写作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口语与写作,都是表达和交流,是紧密相连的两项基本能力,二者形式不同,但可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现行的教材都把写作与口语交际安排在同一部分也正说明二者的密切关系。“以听引写”、“以说引写”,听听、说说、写写,很自然地将写作与口语连成一体。将作文训练置于言语交际的活动之中,能更有效地锻炼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口语训练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从“能够说话”到“善于说话”。
  
  一、创设氛围 全面参与
  
  只有在宽松和谐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也只有教师的作风民主,在课堂中能体现人性关怀,学生才会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课堂上,我总是努力去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说话”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轻装上阵,畅所欲言。
  
  二、熏陶感染 激发真情
  
  巴尔扎克说:“感情是一种熏陶力量。”情是教育的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的情绪渲染是教学的素养之一。”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就要注情于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教师带着感情教,满怀深情说,娓娓动听的话语,就能在学生心里产生共鸣,从而“情动而辞发”,造成一触即发的态势。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一吐为快的情趣,并且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为写作积蓄了情感。
  
  三、引进活水 言之有物
  
  学生通过课堂阅读和平时阅读,做好摘记,为口语交际打下物质基础,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并能通过阅读,自然而然地感受文章的言语形式,体会语句字里行间的意蕴,不断地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训练,最终从根本上提高实际的写作能力。
  其实,叶圣陶先生对善于说话的“善”作了解释:“所谓善于说话,决不是世俗所称的口齿伶俐,虚文缴绕的意思,要修养到一言片语都合于论理,都出于至诚,才称为善于说话。”“合于论理,出于至诚”这八个字标准,看似平易,实际上却牵涉到一个人各方面的素养,是反映一个“真我”的重要一环,要写真事,抒真情,落实到写作上,就是学生拿自己积蓄的合理而美好的思想、情感作原料,来与人们进行交流。实际上,作文本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精神活动,他缘于个人情意表达的需要;同时它也缘于个体生活在一定群体中要与他人交流的需要。作文本身就是学生现实生活实践的一部分,是出于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且他们自主实践完成的课堂上的说话训练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与别人交流的机会,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放飞心灵;更为可取的是,学生们的思想互动,教师巧妙的点拨,是口头语言落实到书面语言的催化剂,它可以使学生文思泉涌,让学生作文有的可写,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引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口语训练怎样辅助、促进写作,我的设想是将高中三年的口语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步骤,每一阶段包括两步。具体安排是:第一阶段安排一、二两步,第一步训练学生克服害羞、怯场心理;第二步训练学生有条理完整地说完一段话,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为作文言之有物打下基础。第二阶段安排三、四两步,第三步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能使用语体语言的表达感情;第四步训练学生能从容自如、落落大方的表情达意。这一阶段的训练能使学生真正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第三阶段安排五、六两步,第五步是在前面的基础上,使口语表达富有思辨色彩,能有理有据地论述清楚一个问题;第六步,通过训练,使学生能针对实际的问题进行论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社会实践接轨。本阶段的口语训练能使学生的文章具有较强的思辨力,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口语训练能跟写作结合起来,我在每节课前用三、五分钟让学生轮流到讲台前来进行说话训练,就是力求在课堂上“特意训练”学习说的能力。教学实践使我深知:一个人的说话能力是需要经过特意训练的,因为说话有文野之分,能力有高下之别。“随便摸索”多数只能达到“能够说话”,“特意训练”才能达到“善于说话”。我选择的内容是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第一次找到每个学生都有可说的题目——向同学介绍“我”,先介绍自己姓名、爱好、性格特点,我提出一点要求希望同学努力做到的是展现“真我”,有个性特征,让师生听出“这一个”与其他同学的不同;每个同学讲完后,我都认真地讲评,首先肯定成绩,然后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欣然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特殊、又各有特色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后,在说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落实到笔头上,学生就自然会做到“下笔如有神”了。这次以“我”为题目的作文就写得相当好,文章言之有物,不空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不仅将自己感兴趣的轶闻趣事、科学常识、世界之最等内容能流利地进行口头表达,他们还把这些作为写作的素材,巧妙地融进平时的习作中,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继续加强说话训练,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说话本身,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的思想得到锻炼,感情得到陶冶,使他们在训练说话的过程中养成有条理地想问题的良好习惯,说话也就能“合于论理,出于至诚”,话能说好了,诉诸文字也就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的创设条件,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发展的氛围,努力发展每个学生具有的个性,在促进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同时,培养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健康个性。
  丁毅,教师,现居浙江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