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作文的结尾艺术
作者:左松良
结尾是文章结构的基本环节,是文章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学生作文的基本功之一。结尾不好,犹如踢足球,拼尽全力,反复争抢,好不容易把球传到球门,但缺乏临门一脚的硬功,只能前功尽弃,望门兴叹。所说的“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就是这个道理。下面笔者介绍几种常见的结尾方式。
一、抒情结尾法。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常以抒发感情作为文章的结束,如曾友真同学《新世纪的第一天》结尾:“东风年年布新绿,让我们在新世纪的第一天酝酿新的希望,积聚新的力量,开拓新的视野,喷涌新的热情,向着新的事业,大步前进!”这段结尾熔抒情、议论于一炉,表现了青年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和对新世纪到来的热切期望。
二、卒章显志法。如《新华日报》载《臧猫猫》一文,该文详细叙写作者从小在老家与小伙伴们夜月下做此游戏的无尽欢乐,令人忍俊不禁。不过收尾才是严肃的点睛之笔:现在,各行各业各种名目的检查繁多,为防止一票否决,上面事先暗示下属——“老鼠”——防患于未然,这样检查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这种结尾,从布局谋篇角度分析,文章主旨藏在篇末,给读者印象深刻,值得效法。
三、拙减结尾法。如郑板桥的一首描写雪景的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你看这三句几乎全是数量词的堆砌,简直俗不可耐。然而“飞入芦花终不见”结句,却化俗为奇,境界皆出。虽不着一雪字,但下雪的情景,下雪的情趣盎然而生。又如清代才子纪晓岚《咏鹅诗》:“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亦如此。
四、展望结尾法。在叙述现状之后展望未来,如《南卅六月荔枝丹》,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这样的结尾使人们联想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这种封建社会的贡品,终究要“飞入寻常百姓家”。
五、包袱结尾法。小说,尤其是小小说,最关键的就是构思,构思的关键在于结尾,结尾处讲究出奇制胜,给人一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这一点,颇象相声里的抛“包袱”。
如《运尸记》的结尾。
伊莉薇娜不胜悲哀,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巴布猎狮,结果丧生狮腹;其弟毙狮,寄狮。巴布妻误解,结果得知夫尸在狮腹。这篇小小说的最成功之处,是在结尾的布局:巴布的弟弟以打死狮子为死者复仇来安慰亲人,表现了猎狮者的勇敢、坚毅的精神。这是一个多么巧妙而含蓄的结尾啊!被称为“世界结尾之王”的美国作家欧·亨利《长春藤》的结尾,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项链》的结尾亦如此。
六、归纳结尾法。如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在大量引用了辛弃疾的词篇,加以解读、阐释和发挥而塑造了辛弃疾感人形象后,在结尾处归纳他成为爱国词人的原因:“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一个辛弃疾。”这个结句,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因为辛弃疾的词是政治大磨盘磨出来的豆浆汁液,是用刀剑刻成的,是血和泪涂抹而成的。这就决定了辛弃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因而他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独特性就打上了时代的印记。这样的归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现代作文的结尾远不止以上六种,如呼应、点题、号召、释疑、祝愿、误会、警策、比喻、悖题、启发、哲理、含蓄、寓意、评议诸多结尾方法还不足以概括,总之掌握作文结尾的技巧对升学考试大有裨益,不过要甩出精彩的豹尾,最重要的是勤观察、勤思考、勤练笔、勤积累。
左松良,男,江苏建湖二中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