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浅阅读的内涵及其弊端

作者:孙淑静




  中学生“浅阅读”现象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究竟什么是“浅阅读”?“浅阅读”的内涵如何?以下笔者仅从文本层次及阅读层次出发对其进行解析。
  从文本层次来看“浅阅读”。所谓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文坛上,都曾有人把文学文本的构成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在中国古代的《周易·系辞》,曾提出“言、象、意”问题,即认为“言、象、意”是构成文本的三个要素,是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三国时期的著名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进行诠释时,则更为详明地理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言”,通过“言”见到的是“象”,最后才能由“象”意会到“意”。用我们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这里的“言”就是指语言文字,文章形式;“象”就是指文章的质料,包括人物、事件、景物、事例、数据、道理等;“意”则指文章的思想意义、主旨或中心。三者的关系是“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言以明象,象所以存意”。在现代,我国学者通常把文学文本的层次化分为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三个部分。所谓言语层面,指对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相当于古代的“言”。形象层面,指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意蕴层面,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从以上对三个层次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文本的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读者首先接触的是最表层的言语层面,在言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最后通过文学形象层面进入更深一层的思想感情层面,挖掘作品所包含的历史内容、哲学意味及其审美意蕴,以其达到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读书目的。
  从以上对文本层次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文本层次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言语层面是文本的最表层,只有通过言语层面读者才能进入形象层面,进而升华到意蕴层。中学生的“浅阅读”恰恰只停留在文本的言语层面,认为只要把文本的字词句读通读顺即可,而对于文本更深层次的含义却不去挖掘,进而更难以去品味其中蕴含的审美意蕴。这样的读书方式根本无法达到读书陶冶情操,提升人格的目的。而对文本内涵的忽略,导致了中学生读书浅尝辄止,只追求言语的通俗性、不顾及是否蕴含精神审美,这也是中学生热衷于浅显的漫画、成人童话及休闲小品等通俗作品的原因之一。
  从阅读的层次来看。20世纪3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詹姆斯.默盖尔教授对当时普通的美国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从总体上讲,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五六年级之前一直普遍地稳定地提高,但在此后的时期内,学生的阅读能力趋于平坦和停滞。默盖尔认为,这并不是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到了六年级就达到增长的自然极限了,而是由于他们中间大多数人只能进行有效的知识性阅读,不能有效地进行理解性阅读。由此探讨了阅读能力提高的层次,建立了阅读层次论。而我国学者也基本赞同默盖尔的观点,把阅读层次化分为知识性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及探索性阅读能力三个层次。知识性阅读能力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常识的掌握程度。语文基础知识或常识主要包括基本的字词知识,基本语法知识,基本修辞知识及基本文学知识,它是阅读能力的基础。理解性阅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所谓理解,就是把课文读懂了,弄明白了课文的意思,搞清楚了课文究竟说的是什么。如果没有“心知其意”,即使对课文的认读十分正确,感受好像也很丰富,但这并不能说是取得了阅读的效果。阅读是否有效果,其标准就在于对读物的理解。探索性阅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我们进行阅读的最终目的。只有进入到探索能力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才实现了阅读的真正价值。探索的目的在于感受鉴别与欣赏,并对阅读材料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表现形式等的合理性进行有根据的评价与判断,以此吸收原文有效的信息,从中引申出新颖的思想观念,对原文具有与众不同的见解;或者受原文的启发,在原文的基础上创作出有价值的新异的观点和见地,即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划分阅读层次的意义在于,使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要求形成一种合乎逻辑的理论结构,从而有利于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其中,这三种能力是呈金字塔式结构的。知识性阅读的能力是底层,理解性阅读能力是中间层,探索性阅读能力是顶层。与此同时,每一层阅读能力的发展都以下一层级阅读能力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基础,同一层级阅读水平上,不同的阅读能力要求呈现出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态势。透过中学生阅读能力层级结构的划分,很容易看出,中学生之所以出现“浅阅读"现象,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阅读能力还停留在知识性阅读水平上,而理解性阅读只是在比较有限的范围内有所涉及,至于探索性阅读那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笔者试从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浅阅读”进行界定,“浅阅读”即一种浅层次的不求甚解的,以消遣娱乐甚至感官刺激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书浅尝辄止,只停留在表面,不去深究其深刻价值;二是选择通俗易懂的浅文本,拒绝经典。
  俗话说得好,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与知识的厚薄、生活阅历的深浅有直接的关系,而较高的文化素养,广泛的、高层次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增进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反之,低水平的、浅层次的阅读,则会消弥人的意志,使人精神空虚,失去生活目标。而长期进行“浅阅读”势必对人产生副作用。因此笔者呼吁,无论是社会还是语文教学应该对中学生的“浅阅读”问题给予重视,引导其进行由浅入深的有效阅读!
  
  参考书目:
  1.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6~207页.
  2.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第1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2~109页
  3.方晓红《中学生“浅阅读”现象分析》.中学教学与研究2006.03期
  孙淑静,辽宁渤海大学中文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