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作者:高叶莲




  审美教育是指与美的感受紧密结合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审美观,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觉悟。”这一规定决定了我们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阅读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正确的阅读指导应该使学生在阅读中保持一定的审美态度,适应他们探索寻胜的审美兴趣和诱发他们的审美积极性,调动已经积累起来的直接和间接经验,顺着作者的思路和感情脉络,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使他们处于审美的兴奋和愉悦中,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千万不要把学生的视野束缚在解词释句和主题的归纳上,不要把一篇好端端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肢解为机械的、生硬的、干巴巴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如果这样做,势必会把本来有着广阔美育天地的语文狭窄化,把具有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劣化了。故此,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思路,创造出各种既符合教学目的和原则,又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和最优方法。其中就包含了各种不同文体的审美教育。
  
  一、说明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说明文虽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有生动的情节、细致的描写,但说明文有丰富的知识、准确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思维,能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教学这种文体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通俗性和生动性。抓住了这几点可以让学生获得美感。比如在教读《苏州园林》一文时,语文教师既是课文的欣赏者与审美主体,又是学生审美的引路人。因此,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实践,对课文中的美进行再创造。苏州园林美的地方很多,作者不可能在文章中一一介绍,教师应引发学生体会作者抓住了园林的本质特征——图画美。所以,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从分析语言的美感来再现园林的图画美。例如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与另一句话“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相对应。因为要“完美”,所以用了“无论站在哪个点上”、“一切”等附加语;因为是“完美的图画”,所以“决不容许”“欠美伤美”。这些都体现了表意周密的语言美。再如引导学生细读时联想,求得学生在脑海里出现苏州园林的鲜明形象;苏州园林是一幅既淡雅又明艳的大彩画——是一幅写意画,富有立体感。通过挖掘这些美感因素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美感效应。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说明文并不枯燥无味了。
  
  二、议论文中的审美教育
  
  第一、挖掘议论文中的情感因素。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议论文以说理为主。理,是作者的认识,真正的认识,真正认识到某个理,自然会产生相应的情。爱国主义情感是理想、情操和品德构成的基石。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爱国主义篇章。比如《友邦惊诧论》这篇反侵略反卖国的战斗檄文,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他们妄图瓜分中国的罪恶阴谋。在教学中就应抓住这一中心,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振”、“共鸣”。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钻研课文。
  第二、抓住议论文中形象性的语言仔细品味。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自现实生活,现实世界是具体、丰富、形象的,所以议论文也离不开对具体形象的认识,文中生动形象的描绘,更多地作用于读者情感和对形象的直觉,具有更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议论文与其说是在论证事理,倒不如说是在表现认识某种道理之后的情感体验,让我们在美的享受中悟出其中的深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劝学》等,都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寓深刻的道理于形象之中,使形与理和谐结合,事理阐述得更加妙趣横生,兴味无穷。
  第三,引导学生领略议论文严谨的逻辑美。通过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者的关系,体会论点的正确、论据的充分有力和论证的严密。
  
  三、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散文题材广阔,联想丰富,表现手法灵活;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借助鲜明的记述、形象的描绘、生动的比喻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生活哲理。所有这些都是散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点内容。比如古代散文中经久传诵的名篇《爱莲说》,谈论的是不同的花,其实比喻的是不同的人品。教学时只有诱发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使学生领会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其实是赞美高尚的人品。通过这样的审美判断,在感知的基础上受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形象的感染,进而理解作品的主旨和写作技巧。再如郭沫若的《白鹭》也是通过写白鹭的美来阐发自己的审美观的。这样的文章展示给学生的不仅是文章的外在美,更多的则是如何去审美。
  
  四、小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人物形象是小说创造的审美对象,作者把对生活的感情积累注入了特定生活表象——人物形象中。教学小说时,分析人物形象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引导学生从人物肖像刻画、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方面去分析人物性格,领会作者的艺术构思,从中受到审美教育。比如《变色龙》一文中作者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刻画,一是通过语言对话来表现的。如他一时骂狗:“野畜生”、“野狗”、“什么玩意”、“下贱胚子”……转眼间又极口夸赞这同一条狗多么好,甚至亲切与狗交谈:“……这小玩意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好一条小狗。”二是通过细微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如小说四次写奥楚蔑洛夫身上的那件军大衣,讲课时就应抓住奥楚蔑洛夫脱大衣的动作来让学生掌握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因为这“脱”,形象地勾勒出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丑恶灵魂。只要抓住了这些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另外还应抓住作品心理描写,服饰等特点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扣住这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才能让学生体验到作者是以极端憎恶的感情,用尖锐的笔触,揭露这些走狗奴才的丑恶及肮脏的灵魂,进而揭露沙皇统治的腐败黑暗的。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情趣,形成美好的理想和情操。
  
  五、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是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诗的意境,使读者在感情上与诗歌寓含的思想感情发生感应与交流。语文课文的诗歌多是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精品。分析诗歌时,要作生动描绘、渲染,再现作者写作时的情境,才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收到良好的审美效果。比如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雪》,讲析时应抓住“望”“惜”两个字来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最后扣入画龙点睛之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壮志豪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陶冶读者思想感情的效果。
  高叶莲,女,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任教于广东省惠州农业学校,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