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阅读教学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作者:童 丽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著名教授王尚文也说:“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语感的培养对于日后进一步学习语文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教师榜样示范,熏陶学生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的榜样示范,无疑对学生的语感有着熏陶的作用。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一个小朋友在作文交流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到杭州来。”贾老师抓住这句话指出了四个毛病:第一,“我”和爸爸这个“和”用得不当,爸爸是大人,我是小孩,应用“我随爸爸”;第二,“有幸”不当,你到杭州来可能是有幸的,但爸爸是大人,到杭州来很快就到了,所以应是“我有幸随爸爸”;第三,你在上海,不能说“到杭州来”,应是“到杭州去”;第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即便是有幸,下面的内容应该是有幸的,如果你到杭州去奔丧,也叫有幸吗?我们在佩服贾老师敏锐的语言捕捉能力的同时,深感教师自身语感能力的重要。如果学生从小在这样的老师熏陶下,其语文综合水平能不提高吗?
  
  二、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以极其哀痛的笔调记叙了十里长安街上无数群众目送总理灵车的感人场景。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掌握好感情基调,以真挚、沉浮、压抑的感情,轻而缓的语气来朗诵文本,通过朗读和听配乐朗诵,加深对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的理解。
  
  三、揣摩重点词句,增强学生语感。语感的会意性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就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那些含义深刻的、精美的词句应作为语感的训练点,通过比较、揣摩、赏析,进而获得透彻的理解,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感觉”这一层面上。《詹天佑》一文有“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样一句话,当学生理解了“藐视”、“回击”等词语的字面意义后.我要求学生说一说:帝国主义是怎样“藐视”中国的?“回击”这个词在课文中具体意思是什么?通过阅读讨论交流,学生明确: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还没有出世呢。他们认为外国工程师都不敢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而詹天佑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下,毅然接受任务并以提早两年完成了修筑铁路任务的实际行动打击了帝国主义者的蔑视。从对“藐视”和“回击”的理解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到关键词语的关键所在。
  
  四、借助生活体验,提升学生语感。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外延的宽泛性,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感的培养也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推敲,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我引导学生回忆想象:当滚烫的油倒在你的手上,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当火星溅到你的皮肤上,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以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体味邱少云的血肉之躯被“熊熊烈火”燃烧时的痛苦,以此来理解战争的残酷、志愿军战士的坚强和崇高。接着,我抓住描写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烈火中的邱少云在想着什么?将小学生有限的生活体验用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更可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并以此获得语感能力的提升。
  朱作仁先生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不断探求,让语感成为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童丽,教师,现居贵州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