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阅读教学要培养好四个习惯

作者:吴昌慧




  阅读,作为从文学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向来居于语文四大功能之首。所谓“语文能力,‘读’占鳌头”,就是指语文教学总要秉着“语、文合一,以文为主”的精神,坚持“写作以阅读为基础”的原则,遵循“以读、写,带动听、说”的训练方略,因此语文界公认,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则说:“多读者胸有成竹,多写者笔下生花。”叶圣陶先生又说:“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他们都以自己的切实体验强调了阅读对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础作用。
  然而,在语文学习中,纵观学生的学习状况,阅读是学生的一大薄弱环节,自然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严重障碍。追根求源,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对阅读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的知识必须作为技能,养成习惯,必须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才是真正的受用。”所以,“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细节决定成败,好习惯一旦养成了,就一辈子受用。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主要培养以下几种习惯:
  (1)积极发问的习惯。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上进。”从心理学观点看,“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就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其实质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因而是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是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你要尽力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并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善读者善用工具书。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要求学生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另外,根据实际情况,还应及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工具书,如《辞海》《汉语词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等,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学生既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增长了许多知识。
  (3)捕捉信息的习惯。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快慢与多少。通常课文前有预习提示,课后有配套习题,这些都为我们理解课文提供了重要信息,我们在教学时应很好地加以利用。如果能养成带着问题(预习提示和思考题)去读课文的习惯,就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然而,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语言信息。例如,捕捉开篇中的语言信息,捕捉反复出现的语言信息,捕捉前后呼应的语言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捕捉课文前、课文后和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并使学生养成习惯,这无疑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方法。
  (4)“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墨,要养成读书作笔记的习惯。在阅读时应及时记录,如对重要词语用圈、点、划等作记号,对重要内容用旁注、批语作评论,还要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长期坚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能加强了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掌握精彩词句、片段,为己所用。
  从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来看,语文教学就是要从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方面来完善学生的个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是一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对阅读教学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好的习惯并非一日便可养成,所以,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项慢功,需要教师系统、科学、长期的指导与训练。不过,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恒心、毅力,定能带领着学生于峰回路转处领略到阅读的无限风光。
  吴昌慧,教师,现居江苏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