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姚鼐《登泰山记》析读

作者:宁夏江




  读姚鼐的《登泰山记》,如果不了解学人游记、桐城散文的特征,乍一看它算不上一篇“美文”。
  《登泰山记》是一篇典型的学人游记。
  什么是学人游记?一般说来,游记包括游踪、景观、情感三大要素,根据三大要素在具体游记作品中表述的多少,参以时代的精神和作家的气质,我们可以把历代游记分为诗人游记、哲人游记、才人游记、学人游记四种形态。诗人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和才人游记(如袁宏道《满井游记》)偏于景观的描写和情怀的抒发,而后者更加注重文采,有浓郁的个人色彩。哲人游记(如苏轼的《赤壁赋》)抒发情怀时偏重倾吐主体在面对宇宙自然时所产生的哲理性的思索和感悟。学人游记与前三类游记的显著区别是它注重游踪的记述,在记述的过程中结合山脉水文等地理历史因素的探寻、古迹文献的考证,对水光山色不太在意,游感大多一笔带过。
  学人游记兴盛于清代,上承《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的地学游记传统,经清代朴学精神熏陶而成,融学术考证于山水观照之中。清代的桐城散文中就有一些典型的学人游记,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登泰山记》按照作者游踪的先后顺序,始以方志文献的形式叙述泰山的地理方位及其周围的水文分布,“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显示了作者广博的学识。“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则以亲历所得补充说明了泰山一带的地理方位。
  中述有关泰山的地理沿革和文献记载,如“环水”、“古长城”、“天门”、“天门溪水”、以目击与古书考据相印证。
  再述泰山顶部的文物建筑,“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末述泰山顶部的环境地貌,“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稽考与实证相结合。
  有关山水景观的文学描写仅有“泰山夕眺”和“泰山日出”二笔,且非常精练,无枝蔓之笔。
  在作者笔下的泰山游记就不是简单的山水景物之作,而是把山水景物,名胜古迹、地理方志、历史典故融为一体。于常见的诗人游记和才人游记中别开一体,在描叙山水之中着重显示学者深厚的学问功底。具有明显的地学游记的特征,体现出清代重考据学风陶冶下散文的审美趋向。
  《登泰山记》是桐城散文的典范之作。
  桐城散文有语体、文风、文法等几个方面的规范性。
  桐城散文讲求语体的纯洁性,它排斥学术语体、应用语体和政论语体。在它所属的文学语体中,它也注意不杂以小说语体、诗歌语体及曲律语体,以维护散文语体的雅洁。桐城散文雅洁的语体特征是:多用单音节词,华丽的成语和词藻力避不用;句法不取整齐对称,取奇而非偶。如《登泰山记》中的“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若表述为“城郭夕望,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句法似乎更齐整。“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若表述为“山多石少土,石色苍黑”,语序似乎更顺畅。“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若表述为“冰雪遍地,瀑水隐形,鸟兽迹绝”,词采似乎更典丽。但为了维护散文语体的纯洁性,作者刻意不采诗赋韵语,不用整句丽词,以示不涉骈骊一路。特别是严防摄入桐城散文家疾声诋责的骈文习气,通篇不用富丽之词、华美之句。
  桐城散文以白描为主,反对藻饰,以写实为主,反对浮华。为文清淡简洁,尽洗六朝以来骈文铺陈夸张、典丽秾艳之铅华。如对泰山顶端地貌的描写,“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已无法再减一字,精炼严洁得甚至让你感到平淡无奇,淡而寡味。刻画言简意赅,以韵味见长,如“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意境历历,神韵悠长,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泰山夕眺山水画,至于天空晚霞、群峰暮霭、夕烟归鸟,作者不着一字,读者亦可想象得之。作者善于抓住细节特征进行勾勒,又不留斧凿之痕,如“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扣住一片丹红中的动感描写,壮阔之景便喷薄而出。
  就文法而言,桐城散文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谋篇布局,简洁有度。开合错综之法,纡徐有致。《登泰山记》以时间为主线,以游踪为辅线,二线结合,在时间和空间上延展转承,线索为:前日沿中谷西谷登山——傍晚登顶远眺——次日清晨于山顶观日出——日中游观庙宇碑刻。文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既交待了时间,又为下文的“迷雾冰滑”、“苍山负雪”、“积雪击面”、“雪与人膝齐”作了伏笔,以穷冬风雪奠定了全文的底色。“与知府朱孝纯子颍”,从仆皆不提,交待了人物。实记与虚写结合,途中所见的景观用实笔写出,而泰山的地理水文、文献记载和没能游历但必须提及的东谷以叙代记,用虚笔写出。全文内容充实,脉络清楚,笔法谨严。
  《登泰山记》以山水景致糅合人文情怀,在游记中显得别具一格;单行奇句,语体纯洁;白描简笔,朴素淡雅;谋篇布局,简洁有度。该文以别致之美,从洋洋大观的游记文体中得以选入中学课本,也足以显示编者甄审的眼光。
  附录:
  登泰山记
  姚 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宁夏江,广东韶关学院文学院教师,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