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四个方面

作者:许小平




  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育内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就是借助语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良好的审美教育能引导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要达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审美的教学目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对学生直觉感知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其实也是学生的审美接受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审美过程的第一步就是直觉,也就是审美接受过程开始后的第一感觉。朗读是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抒情散文,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可通过朗读训练,以活泼的语调和明快的节奏,力求把生机盎然的景色美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美读出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用轻松的语调,读出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果树“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通过朗读(齐读、个别读、分组读等方式)使一幅幅描写春草、春花、春雨以及人们为之欣喜的迎春图显得生动活泼、生机勃勃,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美国教育家帕克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学生通过朗读在头脑中留下一个个美的印象,初步感知作品形象,进而产生美的愉悦感,达到一种美的和谐。
  
  二、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器官,而是通过语言文字这一中介,调动人们的生活经验,并依赖人们的艺术修养,在想象中感受它的美。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一)帮助学生选准想象的触发点。教师在教学前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文章的特色,抓住关键词句作触发点,引导学生开展想象;(二)调动学生知识储存和生活经验,发展他们想象的能力。(三)采用充满情趣的方法促使学生头脑中展开立体图景。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语文教学中的想象尤为重要,想象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审美主体进入审美世界的有力翅膀。
  
  三、注重对情感力的培养。审美始终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的。没有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审美中的情感活动是在审美对象中直观到人本身,满足了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而引起的,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中的极丰富的情感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求,对丑恶的憎恨,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四、注重对创造力的培养。审美接受中的直觉、再现都是审美接受的途径和方法,它们的最终导向是审美创造。创造是理性的升华,是经过理性思辨而出现的崭新的审美形象。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呢?
  第一、创设自由氛围,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塑造一个个性格各异、富有特长的真善美的人,为学生创造一个心理自由的空间与氛围。
  第二、鼓励培养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第三、通过多种实践活动锻炼审美创造能力。(1)辩论。如就《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情还是假意展开辩论,从而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2)补写、改写、仿写等。如在赏析《项链》后,根据人物性格特点,补写当路瓦栽夫人得知事情真相后,她的命运的发展变化。(3)表演。让学生充满激情地自演《雷雨》、《茶馆》《三块钱国币》等课本剧,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可通过提高学生的直觉感知力、想象力、情感力和创造力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观,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养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从而达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审美教育的教学目的。
  许小平,江西石城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