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讨论式教学使语文课鲜活起来

作者:刘 烨




  在应试的限制下语文不再像语文,而成了生搬硬套的政治术语的堆砌,成了鸡零狗碎的语文知识的杂烩。语文鲜活的艺术生命被肢解。学生在“题海战”中被训练成了答题的机器,智力被束缚,情感成沙漠,创造的火花熄灭了。
  而“讨论式”教学正是语文教学摆脱沉闷、烦躁的形式主义,恢复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尊重学生主体,重塑人的尊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途径。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贝尔纳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的技能。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这是展开讨论,促其探幽览胜、主动求索的酵母。
  有人认为,课堂讨论犹如“旋转大舞台”,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樊篱,师生竞相登场可以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课堂讨论似“原子反应堆”,思维相互碰撞,可以迸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看法;课堂讨论还像“新春茶话会”,教学气氛活跃,师生的情感、心灵与整个教学程序会产生和谐共振。讨论式教学主张把教材看作是“媒介”,是学习的“例子”,而不是课堂学习的全部内容,更不是课堂的中心。课堂应是教育生活的场景。课堂学习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还要培养与学习密不可分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等心理素质。在师生间构建真实、接受和理解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自动”的学习中自由想象和创造,进而实现师生人格的升华。
  讨论式教学旨在让学生真正起主体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是“自学——提问——答辩——小结”。教师不遗余力地激励学生敢想、敢试、敢闯,说真话,说新话。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方法、新思路。整个课堂应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乐此不疲”。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她)把课教活了。课堂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例如,在教学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引导学生用“拉”字短语概括祥子三次出车的心理活动。师生共同归纳出“希望拉”、“不能拉”、“能不拉”、“忍痛拉”四个小标题。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一旦启动,就会向纵深发展。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这四个短语后面还可以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如‘希望拉’后面可用句号。因为祥子是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和诚实来到北京城的。他要强、勤俭,对生活充满希望,渴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成功。这是一般性叙述,所以用句号。这一说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不能拉’后面用‘!’因为祥子看到有的人力车夫中了暑或是发痧,有时甚至一头栽倒在地上,永不起来。慑于烈日的威力,慑于这一份艰苦和危险,他不敢再动了。对于天气的暴热,他感到十分气愤,所以用感叹号。”有的说:“‘能不拉’后面用‘?’,因为对于祥子来说,一方面,不拉车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另一方面,他本来就是一个勤劳惯了的人,所以用反问。”有的说:“‘忍痛拉’后面最好用省略号,说明这只是祥子拉车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以后还有更多的辛酸事让读者去体会。”就这样,思维在碰撞中溅出了智慧的火花。课堂上不再只有一个声音一个教参的观点,他们拥有了发言权,成了课堂的主人。讨论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是开放式的。
  讨论式教学能使语文课鲜活起来,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得心应手地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一定会受益匪浅。
  刘烨,教师,现居山东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