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巧用联系法进行文言文教学

作者:张 平




  为了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必要对高中学生加强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如果能很好运用联系法组织教学,搭起新旧知识、文本与课外阅读材料之间的桥梁,就能够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联系法运用于课堂教学,频率高、效果佳的,莫过于字词教学。特别是在复习一词多义时,不应该让学生孤立地死记硬背,可以把实词众多的义项,按照古汉语词语含义的流变进行整理,以加深理解,从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例如在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时,就可以采用纵向联系法,对已学的“间”字进行归纳。许慎《说文解字》:“间,隙也,从门月。会意也。门开而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可见,“间(简)”的本义是“门缝”,如《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门缝”处在两扇门之间,故引为“中间”,如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其他东西的缝隙也与门缝相似,故引申为“缝隙、空隙”,如《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物体的缝隙可以插入别的东西,故引申为“参与,介入”,如《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缝隙使事物各部分之间不相连,故引申为“间隙,隔开”,如《桃花源记》:“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有间隔,就造成断断续续的情况,故可引申为“间或”。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就像物体有缝隙,故引申为“隔阂”等等,都可以通过联系法进行诠释。
  同时,词义的演变,还往往与古时的风俗有关。有些词,我们只有把它与古人的风俗进行横向联系,才能够比较清楚、准确地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比如,《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白迎夷门侯生。”可见,此处(马车上)以左为尊,右为卑。信陵君“虚左”以迎“侯生,”表示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而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又白居易《琵琶行序》:“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即降职。)两处皆以右为尊,左为卑。对此看似矛盾的现象,就应当与古时的风俗习惯作横向联系。一般而言,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驭者居中,古人都以右为尊,以左为卑,但在马车(战车)上恰恰相反。这是因为,驭者居中执策(鞭),如果主人居右行动自然受到妨碍,显得不恭。而且,驭者的右位是武士(叫车右或骖乘),职责是负责行车安全。庚信《樊哙见项王赞》:“樊哙将军,汉王车右,不惮锋刃,何辞卮酒。”了解这一点,这一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仅如此,联系法还可运用于对姓名中古文化的介绍以及对同一作家作品的介绍或不同风格作家作品的比较阅读。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人在人称姓名上非常讲究,有着丰富的文化现象。比如我们学习到“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直接称呼姓名的文化现象时,就可以运用联系法,复习归纳其他五种称呼现象。(一)是称呼对方字号、籍贯等以示尊敬。如:“余宗老涂山左公男也。”“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二)是称呼对方官名、爵名表示尊敬。如“都督阎公之雅望”。(《滕王阁序》)(三)是自我谦称,表示谦虚有德。如“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中的“孤”,“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臣”,“妾不堪驱使”(《孔雀东南飞》)中的“妾”,“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的“愚”等。(四)直接敬称对方。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中的“陛下”,“再献大王足下”(《鸿门宴》)中的“大王”,“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夫子”,“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君”等。(五)贱称对方,表示责骂、轻蔑,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中的“竖子”,“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中的“小子”等。这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我国古文化中的称呼现象,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良益颇多。
  当然,要想准确自如地运用联系法,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学习,吃透文本。只有自己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拥有扎实的古文功底,方可以进得去,出得来,“由厚而薄”,“授业解惑”,从而有效地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张平,教师,现居浙江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