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李清照词作的愁情艺术

作者:倪 新




  综上所述,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情感和心境是悲苦的。除了居青州的那十年令她备感幸福而难以忘怀外,其余大多数时间则沉浸在愁情之中。此期只有一首词颇具欢快格调,那便是词人夫妻经历了久别之后又重新相聚时所写的《小重山》。可见李清照在这个时期是愁多于乐,悲多于喜的。
  
  三、南渡后国破家亡之“愁”
  
  公元1127年,李清照44岁时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而青州老家和大量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则在“青州兵变”中化为灰烬。面对侵略者的豺狼行径,李清照义愤填膺,她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却招来那些投降派的诽谤和打击。李清照是多么失望又是多么愤慨啊!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记梦》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磋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的“有惊人句”表达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漫”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陡然引向了对摧折人才的现实社会的指责。的确,在李清照所处的那个年代,女子即使满腹经纶、语出“惊人”又有什么用呢?既不能报国也不能卫家,就连“甘心老是乡”的生活也由不得自已。词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在梦中呼唤“九万里风鹏”加大威力,以便将她乘坐的“蓬舟”吹往那憧憬已久的仙山。
  面对这国破家亡的处境,李清照的心情也格外沉重:过去曾“偏重三五”(《永遇乐·元宵》和热衷于寻找“雪里”“寒梅”的李清照,此刻丧失了如此兴致,只觉得“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永夜愤慨欢意少”(《蝶恋花·上已召亲族》)。她白天念着“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夜晚“空梦长安,直教她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捐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秋日里,她“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到了冬天,她又“授尽梅花五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词人的满腹愁情,使得一向受到青睐的桂花也受到斥责:“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摊破浣溪沙》)。如此度过了愤懑不乐的两年,接踵而来的遭遇是赵明诚不幸病逝,这无疑给李清照“又摧下千行泪”(《孤雁儿》)。她只能夜夜悲吟《南歌子》了:“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经过一段“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醒时空对烛花红”(《浣溪沙》)的日子,李清照病倒了,“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摊破浣溪沙》)。随着病势的日益加重,在“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投内翰綦公崇礼启》)的时候,一个内心险恶的小官吏张汝舟上门来花言巧语地向她求婚。一无所靠的李清照被迷惑了:“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瑞鹧鸪·双银杏》)。她“信被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投内翰綦公崇礼启》),匆匆改嫁了。可谁又曾料想,新的生活不仅没有把她重新带上天堂,反面将她推下了地狱。原来,张汝舟迎娶李清照的真正目的是觊觎她手中的文物,骗婚得逞即对李清照拳脚相加,极尽折磨之能事。李清照为了解除这一婚姻,不惜玉石俱焚,以决绝的态度亲至官府讼告张汝舟妄增举数人为官。有司判张有罪,被召除名,编管柳州。李张的百日婚姻至此结束。但依照宋律,以妇告夫,“虽得实,徙二年”。李清照因而被判入狱,后得綦崇礼等人营救方才幸免。此事使得李清照凄凉的心境更为雪上加霜:她“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青玉案·送别》;她“断香残酒情怀亚”(《忆秦娥》);对什么都感到绝望:“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她的愁情与日俱增,已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即便到了最为热闹的元宵佳节,面对“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的美景,她仍然要问“人在何处”(《永遇乐·元宵》)?因为她忘不了那可爱的故乡,思乡之情时时萦绕在她的心头。曾在“中州盛日”的元宵佳节里,“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的才女,却“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动”(《永遇乐·元宵》),今昔的反差何其大也!透过李清照晚年的词作,我们仿佛看到了孤独而年迈的女词人终日以泪洗面的身影,这与她早年词中的自画像真是有着天壤之别!一曲《声声慢》更是将词人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身历国破家亡的孤苦妇女,在秋日黄昏时分的孤寂愁苦之情。全词突出写一个“愁”字,却并不单调,运用铺叙手法,通过景象与事物的描写刻画,反复渲染,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揭示了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上阕:“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处就用十四字的叠字,总写心情的悲伤,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所以“寻寻觅觅”。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的感受是由于寻思失坠的记忆,追忆如烟的往事而产生的。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所以感到“冷冷清清”。这是写外部感受。“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是写内心感受,比“冷冷清清”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这十四个字是作者长期孤独生活的写照。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表面上是说在这深秋季节,忽寒忽暖容易致病,身体最难调养。但词人的病主要是心病——愁苦,这愁苦主要是由于下文所写的四个方面造成的;其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风疾急,而没有温暖的家为自己遮风挡雨,没有丈夫相伴,靠三杯两盏淡酒来驱寒,身上的寒冷尚且驱不去,更不用说心中的寒冷了。其二,“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在伤心的时候,大雁来了。这才是以前相识的大雁。可是丈夫死了,他再也不会托这些大雁给自己寄信来了,所以这些大雁都没有停留,就飞过去了。李清照《一剪梅》词中就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丈夫在外为官,自己一人在家,虽然寂寞,还有鸿雁传书,慰解寂寞,也随时有和丈夫团聚的希望。在这深秋季节,看到鸿雁,联想到鸿雁传书,而丈夫已逝,还有谁来慰解寂寞呢?看到这些大雁,当然只会使自己更加伤心。
  下阕承接上阕:
  其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折?”这满地的黄花(菊花)也惹自己伤心:从前每逢秋菊吐蕊,自有丈夫陪同采菊赏菊,可是现在,谁还有心思去采菊呢?只有眼看着它凋零,惹人伤感了。如此百无聊赖。时间难挨,就觉得特别长,难怪心中就想:“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而天却总也不黑,这日子怎么熬得下去啊!
  其四,“梧桐更兼夜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黄昏时下起了雨,细雨洒在梧桐叶上沙沙作响,这点点滴滴的秋雨简直是打在自己的心上,只怕是又要愁这一夜怎么挨到天亮。
  最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总结全篇;这情景——这种愁苦悲伤的心情,哪里是一个“愁”字包容得了呢?回过头去看,前面没有写一个“愁”字,但处处都在写愁。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说:“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可以说真正设身处地领略到了词人的心境。
  这首词在艺术上许多令人称道之处:
  第一,切实真挚,痴情感人。这首词就是处处表现作者的痴情。想当初,作者看到天上的:“雁字”(《一剪梅》词:“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曾勾起她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到了中年,家门罹难,屏居乡里时,又产生了“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的惆怅之情;如今看到过雁这一“旧时相识”时,便愈加伤情。在一群人人常见的飞禽身上,寄托着纯真的夫妻之爱,渗透着作者的深情。这种深情还表现在作者对“黄花”形象的不同刻画上。早年她以“有暗香盈袖(《醉花阴》)的“黄花”象征自己的美好年华,而今“满地黄花堆积”,标志着自身的衰老和理想的破灭。此处正是从反面翻足其意,即用寒风冷雨对“黄花”的无情摧残,反衬“黄花”的痴情。
  第二,委婉含蓄。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沉重,难怪她说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
  第三,写作经过惨淡经营,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较典型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
  纵观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作,无不曲折又典型地概括着词人南渡以后的漂零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所表现的“愁”情,显然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发出的国愁家恨。这种“国愁家恨”与词人南渡前那种“离愁别恨”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包含着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内容,因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李清照南渡后正是在这种愁苦和悲愤中度过余生。
  倪新,男,武汉商业服务学院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