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虚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何慧娟
四、提供虚拟环境在情境中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特定的虚拟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逐渐学会自己探索,构建认知,享受学习语文的愉悦。中学课本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往往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在此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现代教育媒体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将各种语文学习资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景,展示现象,虚拟现实等手段,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它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学生在认知体验的基础上,产生情感,诱发了学生探究动机,从而构建了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系统。
例如,学习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片断《雷电颂》时,放映电影中《雷电颂》的片断,让学生看录像,谈所见所闻所感,这几方面至少包括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部分说的什么?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将课文内容与画面内容在心里叠印,体会屈原的情怀。这样,使学生觉得自己仿佛成了失去自由的满腔忧愤的诗人,在热切地呼唤雷电,在表达推毁黑暗阴惨的社会的强烈愿望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再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文,单从文字描述中,很难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甚至有一些学生都不明白它是什么。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插入电影《黄土地》中安塞腰鼓撼天动地的动感画面和沉重有力的击鼓声音。课堂一开始播放一会儿,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在这充分感受并激起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节奏美与文章的意蕴美,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另如,一位开课老师教《斑羚飞渡》时,一开始先借用课件展示斑羚群被猎人追赶到伤心崖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课件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计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分成猎人和斑羚两大组,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对话。利用多媒体渲染课堂气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广阔的知识海洋激起了学生更高的探究欲望,于是,交流、展示一浪高过一浪!丰富多彩的信息使学生产生了独特的认知体验,各不相同的情感感受。更使我们看到了呈现多元化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多维发展倾向。
五、创设模拟情境在活动中体验
人一旦进入某一种实际情景,或接触模拟情景,甚至是头脑中想象的情景,它只要能激起学生对事物真切感受,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就能诱发学生的体验。学生动手表演,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一种新奇的刺激,从而获得切身的体验。动手表演,其实是一种将舞台表演艺术移植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课堂表演,把学生带进课文意境,以保持课堂学习的激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其强烈的表达愿望,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其艺术想象力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方法。这种教学活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在活动中能感受理解、加深体验,往往让人终生难忘。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老大臣看新装”片段,神态与语言很富有个性化,学生通过模拟,便能体验到老大臣复杂的心理,把握住这个可笑可怜可悲的形象,作者讽刺揭露的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样把表演引入课堂,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又如《羚羊木雕》、《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孙权劝学》等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学生初步读懂后进行角色表演。然后点评“演得怎么样”,讨论“如何演得更好”。通过表演与讨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感受,轻松地体会了情感,把握了形象,领会了寓意,揣摩了语言。陶行知先生十分强调学生动手实践,他要求我们“教学做合一”,在做中教,在做中学。语文教材很多篇目都具有可表演性,解放学生的手脚,换去矜持的外表,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投入,学生就能体验到语文的自由洒脱,锻炼到各方面的能力。
以上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几种有效的虚拟体验。其实,在实际教学中,还有许多虚拟体验法。总之,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进行虚拟体验。语文教学正是靠着这种种体验,从心灵深处在养育着学生的人文精神。正是靠这种重视体验的语文教学,导引广泛大量地阅读,阅读是不教之学,不教之体验。如果读书而沉浸于体验,人文精神就已经跃跃于学子之心了,这不正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期盼吗?
何慧娟,教师,现居浙江瑞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