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说明文教学应多作些逻辑分析

作者:孙国璋




  对说明文作逻辑分析,是这种体裁的特点所需要的。说明文体是对客观事物作客观的解说,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通过一定的思维形式才能达到的。叶苍岑在《说明文通论》中指出:“写说明文,作者在运用某些感性材料说明某种理性认识的时候,必须发挥逻辑思维的作用。这同由感性认识到达于理性认识之间,人们必须发挥逻辑思维的作用是同样一个道理。说明文的写作要用逻辑思维,原因即在此。”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作些适当的逻辑分析,使学生体会文章的逻辑性,从而训练、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知道,写文章是有法可循,而又依法变化的。那么如何对说明文作逻辑分析呢?一般来说:
  
  第一、应弄清说明的顺序把握作者的思路
  
  一篇文章是否具有逻辑性,首先要看作者的思路是否具有逻辑性。作者思路的逻辑性又决定于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客观事物都是有规律地存在着的,本身都有一定的条理,人们认识、说明、反映客观事物,要跟事物的本身条理相一致。结构文章就要求“顺理成章”“文理自然”,顺序是文章的主线,贯穿始末。结构顺序是否合理,是作者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逻辑思维能力高低的具体反映。教材选入的说明文都是范文,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我们在讲结构顺序时,就应该讲清为什么以这样的顺序来组织全文,严密的思维表现在哪里,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如《一次大型泥石流》,就是以时间为序组织全文的,意在说明泥石流的发展过程,其发展的状态同时间的推移是相应的。我们如果指出说明事物发展的过程,往往要以时间为序,这就不仅讲明其顺序是“这样”的,还讲清了为什么是“这样”的;既认识了事物本身的联系,又抓住了文章的思维结构,掌握了规律性的东西,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无疑是有益的。
  
  第二、要注意分析结构层次和事物间的联系
  
  这些“扭结”的地方,恰恰是逻辑性强的体现。如:《庄稼的朋友和敌人》从文题可以看出,它要揭示两个相反的词项,即“朋友”和“敌人”。文章是先说明“朋友”后介绍“敌人”。这两部分间没有什么过渡手段,可我们感到其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这就首先在于它们都与文章说明的中心(介绍化学元素和一些生物与庄稼的生命有利害关系)存在着内在联系。文章开头交代了“庄稼有许多朋友和敌人”,这是综合说明,统领全篇,与下文具有总分关系。下文说明“朋友”和“敌人”的两部分是平行关系。可见,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段落间都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这样稍加指点,学生就能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认识到作者思维的严密。还应指出,我们讲明事物间的联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可忽视的。如:《蛇岛》介绍了“蛇岛”和“蝮蛇”这两个不同的事物,作者抓住了它们的内在联系来说明。我们应指出,蛇岛上的自然条件是蝮蛇生存的必要条件,没有那个条件肯定没有蝮蛇生存;正因为有了蝮蛇,该岛才有名,才有说明的价值。文章以“蛇岛”为题,而对蝮蛇却介绍得比较多,“蛇”和“岛”相得益彰。讲清这个联系,对训练学生的严密思维会有积极作用的。
  
  第三、要重视对说明方法的分析
  
  说明文对事物的说明往往就是揭示词项的内涵和外延。其方法是很多的,这里先谈几例揭示内涵的几个主要方法:
  1、先讲道理,后举实例;或先举实例,后讲道理。
  先讲道理,后举实例,实际上是作演绎推理(由一般到个别)。如《中国近代学制》,就是先从理论上阐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代,学校教育制度也是不同的”。接着例举实例:1900年,清政府为自己的需要把教育改革作为“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于1903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辛亥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再次酝酿教育改革,于1912年至1913年间,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后旧中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学制制定了由小学、中学而大学的“六三四四”新学制。这三个时期的三种学制都具体地说明了开头提出的一般原理,这里实际上蕴含着一个三段论的推理(具体形式略)。把这种方法讲清楚学生也就认识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其内在联系,当然也就有目的地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交给了他们一把钥匙,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先举实例,后讲道理”,实际上是作归纳推理(由个别到一般)。《中国近代学制》中间部分所列举的那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几种学制,可以说是一些个别前提,最后一节,作者归纳得出:“一种学制的形成是社会发展历史的产物。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结论。这是从理论上概括总结而得出的一般性原理。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学会善于透过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能力。
  2、定义说明。这是揭示概念内涵的最科学的逻辑方法。《中国近代学制》就是用这种方法揭示概念内涵的。文章开头就给学制下定义:“学制,就是学校的教育制度。”我们在分析时除点明该方法的规则及其作用外,还要对下定义概念加以解释,从而更好地把握被定义概念的内涵,增强思维的严密性。
  3、比较说明。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思维方法。《玻璃钢》的后部分,是通过两个比较进一步说明玻璃钢具有的属性。如“由于玻璃钢与金属材料比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的特点,它已在航空、火箭……等方面得到应用……”“玻璃钢与金属相比有本质上的差别,金属是各向同性材料,玻璃钢是各向异性材料……”通过比较揭示出玻璃钢具有某些好的属性,又有低劣的地方,进而又明确了其部分内涵。这样分析可以认识这种方法的逻辑意义。
  说明文揭示词项内涵的方法还有“诠释”、“描述”、“举例”、“类比”等,根据不同文章对其作逻辑分析对学生思维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这里不再赘述。
  明确词项外延的方法也很多,这里只谈谈划分和穷举。
  4、划分。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例如《谈谈记忆》一文,在谈到人的记忆特点时,以“年龄的大小”为标准,将“人”这个较大的属概念划分为“儿童”、“青年人”、“成年人”、“老年人”几个较小的种概念,并指出,作者是按一个标准来划分属概念的,同时也就是明确了划分后的种概念的总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
  5、穷举。它是把词项所反映的事物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揭示词项的外延。穷举有的可以将词项所包含的分子全部列举出来;有的则不能一一列举,可以分为几大类,把子类列举出来。《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说明“现代书目的种类很多,按著录的范围、内容、方式来说有国家书目、馆藏书目、联合书目、专题书目、个人著述书目以及书目的书目等多种形式”。这里作者虽没有列举“书目”所含的每一分子,但按一定的标准把它分为几类,并把子类列举出来,也明确了词项的外延,使人们对事物有一个较为具体、深刻的认识。了解它们具有的属种关系,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第四、对说明文的语言作逻辑分析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周密,对说明文语言作逻辑分析是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较有效的途径。
  语言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科学性。对说明文语言作逻辑分析要抓住其关键词语,看其表达的概念是否明确,文章科学性是否强。如《一次大型泥石流》的一段话“滑塌下来的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水流挟带搅拌,变成粘稠的浆体,在重力和惯力的作用下急速奔泻”。“坑里的大石块在滚滚倾斜的急流中互相撞击。”这里我们把“奔泻”和“倾泻”加以辨析,把握它们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从而了解作者用词非常准确、恰当的特点,无疑是有利于学生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思维内容的。
  说明文说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要靠严密的语言来表现。所以我们又要抓住语句看其作出的判断是否恰当,推理是否合乎逻辑。如《大自然的语言》:“……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作者通过前面的分析最后作出“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的或然判断。该语句所表达的这个判断是非常恰当的,倘用其他句子作出实然判断均不能恰当地表达思维内容。《中国近代学制》讲,当时的爱国有识之士,“他们从西方的‘船坚炮利’,看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因而认为必须讲求富国强兵,才能维护国家独立;而要富国强兵,必须向西方学习。”这段话我们不能只从语法上分析,而应讲明前一分句表达的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没有这个条件,就没有这个结果。突出了“富国强兵”的重要。后一分句则是结果在前,条件在后,也是一个必要条件。强调了“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这两个分句又构成连锁推理,环环相扣。对这样周密的语句作严密的逻辑分析,对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肯定是有好处的。
  以上简略地谈了对说明文作逻辑分析的一些主要方法。在具体篇章教学中,选择哪些方法不能孤立地来看,应和教学目的、内容、对象等联系起来选择。就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心理特点及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说,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
  孙国璋,辽宁朝阳艺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