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羚羊木雕》教学实录

作者:徐敏红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想
  
  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语言通俗、流畅、凝练;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迥异。教学本文,既可以从品味洗练的语言文字入手,也可以分析尖锐的矛盾冲突,从人物形象着手。条条道路通罗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在自主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直面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感悟文中生活,让生活与学生的思想碰撞、融合,从中悟出生活的逻辑。
  
  二、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注音,释义。
  2.文章记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段的三件事,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教师准备课件。
  
  三、教学流程
  
  1.导入。
  有句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亲情和友情共同支撑起了我们人生的灿烂天空。然而,亲情和友情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否则,亲情的天空会下起绵绵小雨,友情的乐章也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作家张之路就为我们带来一个耐人寻味的亲情和友情故事。(显示课题《羚羊木雕》)
  2.检查预习。
  3.美读课文,赏析文字。
  ①师生在马思奈的《沉思曲》中朗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要点:1.读准音,注意停顿。2.揣摩人物心理,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语调。3.注意“我”在不同情景中的语气、语调。
  ②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这件事中出现的六个人物的语速、语气、语调。
  ③学生进行自主的朗读体验。
  ④师生评点同学的朗读。
  ⑤以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中几个生字、多音字的掌握的情况。特别抓住“怦怦”“寒颤”“攥”。(课件展示三个词语)
  ⑥交流讨论。
  师:“怦怦”在文中是用来形容谁的?
  生:“我”。
  师:同是拟声词,能不能用“扑通”来代替呢?
  生:不能。“扑通”是一般的声响,而“怦怦”是专门用来形容心跳的,是表示抽象的形容词。
  师:那“我”的心为什么会“怦怦地跳起来”?
  生:妈妈发现羚羊不见了,而“我”把它送给好朋友了。
  生:羚羊很贵重的。
  师:用这个词能表现“我”什么心理?
  生:很害怕,很紧张。
  师:谁知道“攥”的意思?
  生:拿着。
  师(用手轻轻捏起粉笔):是这样吗?
  生:不是,应该用力一点。(用手紧紧握起一支笔加以示范)
  师(点点头):原来如此,“攥”是指紧紧地拿。这个动作是谁做的?“攥”什么东西?
  生:“我”攥着万芳送我的小刀。
  师:表现了当时“我”什么心理?
  生:很担心吧,小刀是万芳送给我的,“我”怕万芳生气。
  师:担心什么呢?
  生:担心“我”和万芳的友谊会破裂。
  师:从“怦怦”和“攥”这两个词,可以发现“我”什么性格?
  生:“我”很看重友情。
  师:同样是描写“我”害怕、紧张、担心的心理,“怦怦”和“攥”的描写角度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怦怦”是从心理角度写的,而“攥”是从行动角度写的。
  ……
  师:这篇文章记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段的三件事,大家在预习时找到这三个表时间的词吗?
  生(纷纷举手):上星期、昨天、今天。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上星期,“我”把裤子给拉破了,万芳用她好的裤子换“我”的破裤子,后来还被妈妈罚站了一个小时。
  生:不是拉破的,是被树杈钩破了。
  师:你很仔细,“钩”和“拉”是不同的两种状态。
  生:老师,我觉得他概括得不好,太长了。只要讲万芳用她的好裤子换“我”的破裤子就可以了。
  生:还应该加上时间“上星期”。
  师:很好!第一件事讲万芳用她的好裤子换“我”的破裤子,简洁,完整!
  生:我来讲昨天的事:“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应该加上“昨天”。
  师:说得对,本文的第二件事是,昨天,“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那么今天的事呢?
  生:妈妈发现“我”把羚羊木雕送人了,很生气,就要“我”去要回来,结果“我”很伤心。
  生:后来还是去要了回来。
  生:我有不同意见,只要讲妈妈要“我”拿回羚羊木雕,“我”不得不去要回来。
  师:这个“不得不”用得真好,把“我”的无奈的心情表现出来了。那么,有没有同学能用更简练的语言来把这件事讲述清楚呢?
  生:今天,妈妈硬要“我”拿回羚羊木雕。
  师:只有妈妈吗?
  生:还有爸爸。
  师:对,虽然爸爸委婉一些,但他和妈妈的态度是一致的。
  生:今天,爸爸妈妈硬要“我”拿回羚羊木雕。
  师:很好,老师也概括了一下,大家看屏幕,一边读,一边比较你们概括的内容。(出示三件事的概括:上周万芳用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昨天我送万芳羚羊木雕、今天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
  4.探讨研究,思想碰撞。
  师:面对这场家庭纷争,我们来评述一下他们的是非对错。大家认为在这场矛盾中谁的做法比较正确?
  生:我认为奶奶最好,她对爸爸妈妈说算了。
  生:可是奶奶的话没用。羚羊木雕太名贵了,爸爸妈妈不舍得。
  生:我反对,我觉得奶奶太纵容我了,这么名贵的东西怎么可以说送人了就送人了呢?而且“我”小,不懂事,就更需要大人的教育啊。
  生:可是“我”当时并不知道羚羊木雕名贵,不能说我做错了。
  生:我反对,哪有不知道犯错就不是错。
  生:我觉得妈妈有错,她的态度很差,也不听“我”的解释,让“我”很伤心。而且,之前她也没有告诉“我”羚羊木雕很贵重啊。即使“我”有错,也是妈妈造成的。
  ……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可见,家庭琐事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我们只要站在他们各自的立场上,就会发现他们的做法都有他们的道理。清官难断家务事嘛!大家说说看,应该如何处理家庭纷争中的是非曲直?
  生:应该多站在对方角度想想。
  师:对!对!
  生:要想使亲人、朋友之间情感和睦,得多为对方考虑,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理解。只要理解对方,矛盾就可以化解,亲人之间就会融洽。
  师:说得很好!我们今后就应该这么做。
  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烦恼,你遇到过哪些烦恼,又是如何处理的?(学生陷入了沉思)
  生1:上次我弟弟摔破了碗,我妈妈就骂我,我很生气。
  师:妈妈真不讲道理!当时你怎么做?
  生1:我就和她吵了起来。我觉得她重男轻女。
  师:结果两人都很不开心,是吗?
  生1:是。
  师:那你弟弟打破碗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生1:洗碗。
  生:我觉得妈妈并不一定是重男轻女,可能她误会了,因为你在洗碗嘛。
  师(问生1):你觉得有没有这可能?
  生1(笑道):有。
  生:我想如果当时她不和妈妈吵架,而是和妈妈讲事情的真相,妈妈一定会没事的。
  师(转向生1):你觉得呢?
  生1(不好意思):我当时太生气了,说话很冲。
  生:老师,我觉得在那种被冤枉的情况下不可能和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讲,因为太生气了。(看来也是经历过这种委屈)
  师:太生气就不讲理吗?(话音未落,学生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讨伐起父母的霸道来,在家庭权威压抑下的愤怒在这时一下就宣泄出来。)如果不讲理,每次都和爸爸妈妈顶嘴,最后吃亏的是谁啊?
  生(异口同声沮丧地说):我们。
  师:因此,无论多么生气,你都得先静下心来和父母沟通,跟他们讲述你的看法,和他们交流一下意见。
  生2(举手):我觉得不可能和爸爸妈妈交流。
  生3:谁说的?我就和爸爸妈妈交流的。
  师(问生2):你交流过吗?(生2摇头)没有尝试过又怎么知道不行呢?
  生:爸爸妈妈不会听我们讲的,他们总说你是孩子,懂什么!
  生:不是这样的,只要你将道理说清楚,他们会听的。有句话说:“天下之大,大不过一个理字。”有理走遍天下嘛,父母也一样。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有理走遍天下”。以后,我们和家长、同学、老师之间发生了隔阂、矛盾,只要把理说给对方听,就可以得到对方的谅解、原谅,从而化解矛盾。大家不妨试一试。
  生(点头):是。
  师(总结):学会宽容和理解,化解矛盾纠纷,让我们的友情和亲情更加纯洁,更加艳丽。
  5.拓展延伸
  师:我们都已经知道这个道理了,但是小主人公还是不理解。那么我们就给文中的小姑娘写一封信,安慰她、开导她,并告诉她你的想法。
  
   四、课后思考
  
  何为语文课呢?归属于“生活”的课就是语文课。
  徐敏红,教师,现居浙江温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