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美

作者:李 娜




  语文课堂应是审美的课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其中,教师形象也应该是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形象要具有道德美、学术美和仪表美。所谓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内在的道德美、学术美与外在的仪表美和谐统一,作为学生道德欣赏、学术欣赏和仪表欣赏的对象。[1]
  
  一、道德美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所有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教学中所需要的一切知识,一切能力,都是从全心全意的热情中产生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热爱就是一切。20世纪我国知名度很高的语文教师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人的事迹,都能说明这个问题。于漪老师说:“教师的天职在于对学生作无私的奉献。”她把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作为一次爱的奉献,把自己全部的教学工作都作为他向学生奉献的爱,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语文教育事业。她的全部教学生涯都是“用生命在歌唱”。
  (二)热爱所有的学生。热爱所有的学生是热爱教师职业的本源。苏联列宁格勒市的516中学文学教师E·H·伊利英说:“单纯靠教学方法是什么也得不到的,需要投入心灵”,因而“我喜欢把自己贡献给孩子们,然后从他们那里再得到自己。”[2]热爱所有的学生,是教学工作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教师的爱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孕育和激发巨大的创造潜力。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往往就是对学科教师的兴趣。很多学生热爱某种学科并由此选择了人生道路,往往就是受了某位教师的影响。这就是《礼记·学记》上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3]
  (三)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要想把学生教育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公民,教师自身首先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就明确提出教师既要当“经师”,又要当“人师”。他说:“人师就是教人的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就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教学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4]
  
  二、学术美
  
  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师成为语文学科教育家,即在所教学科方面具有系统的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在教学工作方面能够把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人才学等方面的一般知识运用于学科教学实践,创造性的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个总目标服务。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多种多样的教学能力,有几项综合性的能力是非常鲜明的: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教育机智特别是课堂应变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全面、灵活、变通的评价能力。
  (一)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规范的教学语言是成功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教学素养的直接表现。教学语言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最有效的一种形式,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的教学语言有以下特点:
  1.规范性。这是教学语言的最本质的特点,是对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规范化就是普通话。语音、语调、句调等,都必须正确流畅。并力争做到音质纯正,音色优美,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显示出普通话的美感力量。
  2.科学性。即内容必须是科学的。课堂不允许反动的、谬误的、逻辑混乱的、良莠混杂的语言介入。要求每一句话都要提示一定的道理,都要对学生有启蒙或启迪作用。
  3.艺术性。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尽量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具有感染力,但又区别于艺术表演的语言。
  4.和谐性。即响亮度和节奏感。响亮度要求高低适中;节奏感要求快慢适中,50分钟的课堂,教师语言一般是5000字左右。
  5.交流性。教学语言不但要学生接受,而且要学生反馈;不但要讲读,还要问答讨论。师生双方的语言要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所以要亲切自然,热情明快,并要做到活泼而不流俗,文雅而不晦涩。
  (二)教学应变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是各种教学能力的综合运用,又称“教育机智”,是构成教学艺术的核心要素。它不但表现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也表现在处理意外的突发事件中。例如:
  1.发现学生有妨碍教学的行为时,要因势利导。课堂上偶尔会发生意外事件干扰课堂,这时特别需要教师处险不惊和机智果断的品质。有位语文教师在上课时,一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并且围着教室玻璃飞来飞去,这时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就随着蝴蝶转来转去。于是老师停下课来说:“我现在提一个问题,这只蝴蝶为什么在教室里飞来飞去不愿离去?”同学们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好。老师接着说:“这就是蝶恋花,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嘛!”同学们会心地笑了。在这笑声中,一个学生打开窗子放走了蝴蝶,学生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了。轻轻松松,一语飞渡,多么精妙的移花接木,多么高超的艺术处理。
  2.要用眼神、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行动控制课堂气氛。如讲课时发现有学生搞小动作、低声说话等,就突然停止,使教室显得异常寂静,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另外,目视、巡视、查阅等,都能起一定的作用。
  3.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其动向,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育技术现代化,其基本特征就是“多媒体+网络”,让多媒体和网络走进教学、走进课堂,把现代化的教学演示工具演变成学生的认知工具。21世纪的教育迫切需要语文教师熟悉和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学会使用电脑媒体,使用校园网、因特网,并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自行设计教学软件。这样,教学中就可以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媒体,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四)全面、灵活、变通的评价能力。评价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的学习情况,过去的做法大多是通过闭卷考试来实现,有的采用标准化试卷,通过一次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传统的考试方法,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成了学生读死书,懒于思考,只求记忆,不求甚解,考虑问题呆板。现代教育观念则提出要改革评价模式、全面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记录下学生的各方面的表现,如上课听讲的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记课堂笔记的情况,朗读课文的情况,作业和作文的情况,参加学科竞赛的情况等等,在积累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给每个学生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是为了甄别,现代的评价是为了发展。”考试只能作为评价学生的方式之一,但考题也要灵活、变通,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主。如台湾省某中学曾出过这样的考题:麦当劳通过哪些方法招揽顾客?这类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回答的答案越多越好。香港某中学也曾出过一题:香港的诸多交通工具中,你认为哪一种交通工具最好?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得出各自的答案,并附上大量的分析、说明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全面、灵活、变通地评价学生,不仅能真正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而且也确实能给我们的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仪表美
  
  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出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和教学工作的特点,教师必须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服饰美。美的仪表既能反映一个人的气质、风格特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又能赢得学生的崇敬和爱戴。
  (一)教师的服饰要整洁大方,端庄朴素,轻便协调,色彩和谐。要注意防止服饰过于华美和佩带各种装饰物,那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要修边幅,以示有涵养。衣冠不整,邋邋遢遢,会引起学生的议论,甚至会失去学生对老师的尊敬。
  在教学实践和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充分发挥智力因素的主体作用外,必须经常注意自己,发挥这些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期收到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
  
  注 释: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外国教育动态》第26页,1990年第4期。
  [3]《礼记今注今译》下册第479页,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4]《徐特立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年版,第205页。
  李娜,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