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用爱与知识搭建和谐的教学桥梁

作者:徐向莉




  温家宝总理考察北京四中时指出:老师要具有爱心和知识,在学校中有两件事情永远需要,永远不会完结,一是爱,二是知识。爱什么?热爱科学,热爱教学,热爱学生。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安全,知识就是幸福。知识可以改变人生,也可以改变世界。这段话带给笔者深思。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行为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得以实现的。师生往往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构成要素,那么,教师在教学以及同学生交流中如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用什么来搭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桥梁呢?笔者认为:
  
  一、做以人为本的仁者
  
  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当然,这种爱是一种理智的爱,而不是溺爱、宠爱;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博爱,而不是只对几个学生的偏爱。近年来学生发生很大变化,有的学生头脑灵活,但不爱学习,自控能力差,加之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环境差;有的且父母离异,学生思想复杂,因此出现沟通难、管教难的情况,面对这些偏常生,我们教师应当知难而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容得千姿百态的学生;对学生的过失能采取和风细雨的方式解决;对后进生能耐心地感化和教育;对学生群体中的问题能公正处理;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能及时予以关爱。
  现代教育重视的是学生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而这些能力与精神的培养所依赖的课堂应是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课堂,即实现师生人际交往的课堂。而实现师生人际交往,实现信息交流和相互影响,和谐师生关系是必要前提。只有在自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新型的课堂,自由平等的氛围下往往容易使师生产生灵感,发展学生创造力。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自身人格魅力的铸造。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指出:“做教师的必先要在人格上征服学生,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然后学生才会对你所传授的道理、知识心悦诚服。”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教师认真对待教育工作,用爱心如“润物细无声”般滋养学生的心田,得到学生的认可。
  
  二、做潜移默化的益友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应走进学生的心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把自己塑造成学生心悦诚服的良师益友。我们面临的学生正处于高度信息化、国际化、变革性的21世纪社会,他们接受的是进一步改革开放下市场经济浪潮和社会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他们在鄙视落后与保守的同时,也较老一代富有现实感和个人主义精神。他们讨厌一切虚假或政治性的不切实际的说教,并且崇尚个性具有很强的民主与平等意识,希望老师是他们最真诚的朋友。
  从青少年的这些特性出发,教师必须做好转变观念,放下架子与这些有血有肉、有情感思维的学生以朋友的身份与其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情绪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挖掘学生创造潜能。让学生愿意亲近教师、尊重教师、理解教师。
  叶圣陶先生说过“师德的实质就是教师怎样使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使学生得到实际的益处”。“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才会使学生受益。”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做学生的亲切、忠诚的朋友”。叶老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以对教师职业的浓厚感情,具体剖析了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在职业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体现教师最基本,也最感人的师德。历代教育家提出“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躬行实践”等,即是社会规范的化身,也是人类规范的楷模,他们把教师高尚的师德行为,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有些学生甚至刻意模仿他们崇敬和爱戴的教师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于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记等,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门的个性和品德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慕名利,甘于奉献,乐于清贫固然无可厚非,但作为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的。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塑造人格的事业,是促进人性和谐发展的事业,因此,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帮助学生为学这些都是最基本、最起码的职业行为,对于选择教师职业的人来说,必须坚守道德底线,无此则无以传道授业解惑。惟其如此,学生才会受益,教师才可以体验自身价值。
  
  三、做立德尚美的智者
  
  某校测评学生对教师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最受欢迎的教师形象依次为:有爱心的教师、公正的教师、宽容的教师、形象气质佳的教师、有幽默感的教师……由此可见,爱心、公正、宽容、形象气质佳、有幽默感成为衡量教师美丑形象的标高。一位教育家说“世界上没有比老师更严格督促的人了……”在几十双眼睛的督促下,更需要我们教师塑造自己的“美”。“美”的概念广泛,一是内在的“美”,二是外在的“美”。智慧仁爱、品德高尚是内在美,那么仪容衣着和举止言谈则是外在美。相貌英俊、潇洒,漂亮婀娜的教师固然受学生的喜爱、倾慕,但如果不注重内省,不注重言谈举止,对学生态度粗暴,侮辱谩骂,这样的教师充其量只是徒有虚表的伪君子,反之,相貌平平者,切不可在学生面前自卑,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用坦然、自信、大方的微笑以及渊博的学识面对学生的挑剔。对相貌的不足,略作修饰,淡妆足已。如果不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浓抹重彩,在发型服饰上“追星赶潮”,那么只会引起学生的窃笑,被学生冠以滑稽的绰号,甚至严重的还会误导学生,玷污他们纯洁的心灵。因此,只有当心灵美和外在美相结合时,我们的教师才能称其为“美”的教师,才会令受教育者赏心悦目。
  
  四、做与时俱进的学者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生有涯而知也无涯”,正如大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所言“好学是传染的,一个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想有好学生,须有好先生”。社会正在飞速发展,知识呈几何速度递增,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教师作为育人的职业需不断更新,不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不学习就会落伍。“终身学习”的观念已被整个社会接受。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理所当然地在学习上做楷模。
  这里的学习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社会知识的学习。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反思,反思然后善学、善交。作为教师还应经常听教育专家的报告,公开课,研讨会,积极参加各级、各部门的教学技巧大赛,苦练扎实的基本功,尽力拓宽视野,不断关注身边、国内乃至全球资讯。以文化开放的科学心态正确引导学生提高文化的选择能力。学会比较、辨别、理解与扬弃,从而提高学生现代科学与人文素养,为每一个孩子积蓄迎接挑战、谋求发展的力量。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运用新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家庭问题、社会问题的共同作用产生了许多问题。如当面对学生的异常行为、心理上的障碍,教师应用心理学解决,并运用巧妙的方法予以疏导。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各种媒体的学习,如: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查询信息,从而拓宽视野。现在就有不少年轻的教师经常通过上互联网与学生在互联网上探讨、解决知识上的疑难点,这样就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不再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人。不仅与学生融洽了师生关系,更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还用渊博的知识赢得了学生的喝彩,充分展现教师的学者风度。
  古往今来,教师的职业一直被人称颂,因而才有了教师被喻为“燃烧的蜡烛”之佳话。只有把教育工作看作是一项崇高事业的教师,才会用爱心去浇灌一朵朵嫩芽,也才会收到丰收的硕果。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技能,与塑造学生灵魂于一体的。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作为教师要随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拓宽知识面,不断将新观念、新技术吸纳到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使自己的课上得丰富,有内涵,能激发学生爱学习,就要触类旁通,挖掘各种教育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而这些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细心积累教学素材,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美的追求者、传播者和创造者,用美的标准规范约束自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你的美融入霞光之时,你的魅力便会像披上霞光的外衣一样绚丽、迷人。这样的人格魅力如同无数的号角,激越学生攀登自我完善的高峰,“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只有人格影响人格,只有教师自己具备美好的灵魂,才能让学生拥有健康快乐的心灵,创造师生间美好和谐的未来!
  徐向莉,女,中学语文教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