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体会

作者:樊雅娟




  众所周知,长时间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处在一种相对封闭状态中,“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上成了一句空话。当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时代,语文教学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综合性学习顺应时代潮流,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重的一个项目列入其中,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是新一轮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综合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尝试,切身体验了其中的欣喜与困惑。
  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关于“狼”的专题学习,就这个专题我组织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狼>专题》。我大致进行了这样的安排:1、自由组合,5人为一组;2、各组收集整理交流信息;3、设计汇报方案;综合活动汇报。
  首先,准备阶段让学生利用双休日,5人一组自由组合,每组设立一个学习小组长,围绕“狼”,结合课文确立相关的研究课题,并要求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在两周内完成。
  其次,互相交流。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切磋课题的命名,并汇报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的途径。学生的定题有:“凶残、狡黠的狼”(蒲松龄的《狼》);“聪明、神勇的狼”(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狼的现状(《狼与鹿》,人们打狼引起了生态失衡);从成语、谚语、故事中体会人们对狼的认识的差异。看来,学生们这些研究课题的命名是下了一番工夫,精心设计并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的。这样的交流过程,提高了他们对题目的分析鉴赏能力,同时在交流探讨中又培养了他们团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在交流汇报获取信息的途径时,大多谈到通过到图书馆查阅图书,翻阅相关书籍,如《狼图腾》、《狼道》、《狼的生存哲学》等,还有通过网络获取不少信息,甚至有人唱响了齐秦的《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吃尽千辛万苦,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在这个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也意识到语文是个大课堂,语文是从生活中来,我们应该走进生活。有的学生还在父母或者一些亲戚那儿得到了帮助。在生活中,人际中感受语文、体会语文、运用语文,增强了自己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他们在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在互相的沟通交流中,不仅增进了亲情、友情,而且心中由衷升起了对他们的感恩,这比老师的宣讲要深刻得多。让学生感受最深的还有能收集众多的材料,是书籍和网络提供了帮助,深深意识到语文应充分开发利用课内外的各种信息资源。
  介绍完后,我就要求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整理。少数学生在电脑老师的帮助下,制作了简单的课件,我指导他们对狼的相关图片进行加工,并配相应的文字讲解使之图文并茂。
  再次,研究探讨成果的汇报形式,设计怎样将成果展现在师生面前。以什么形式汇报,形式又不能单一枯燥,说说完事。各个小组的组长充分探讨课题,整体构思,全盘把握,各小组成员充分参与探讨本小组采用哪种形式展现汇报研究结果。与此同时,老师也进行适当的指导,参与其中出谋划策。经过一番的讨论,最后的确定大致如此:一组确定的形式为演讲,定题为“狼的自述”,让大家熟悉了解狼的多方面特征,了解狼的精神,从而改变人们对狼的某些误解。二组定的形式为小品表演,定题为“狼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反映由于人类的破坏,生态的变化,狼的某些个性也发生了变异,让大家知道狼的生存现状,从而加强对狼的保护。三、四组定为辩论的形式。甲方:凶残、狡黠的狼;乙方聪明神勇的狼。让人更全面地认识狼。五组定题为智力竞赛的形式,主要是关于狼的成语、谚语等,让人进一步认识了狼,加深了对狼的印象。
  最后,就这一次的专题学习上综合活动汇报课,在课堂上由各组同学汇报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很好的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课结束前的五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开展自我总结,进行自我评价。每组评出一位优秀者,各小组互相评价,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应该怎么修改。同时老师作必要的总结。这样也好互相取长补短,在学习别人长处的同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提高自我鉴赏的意识。这种活动形式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思维,又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生活,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让他们获得了一次锻炼的机会,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学生们对这次的全新的语文教学形式感到很有趣,而且希望多上一些类似这样的语文课。初次的尝试可以说是成功的,我觉得有几点值得自己在以后的类似教学中借鉴并改善。
  第一、师生重视了课前的准备工作。
  “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仅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课堂,而对课前的准备活动重视不够,那么就会忽略活动过程的意义。这类活动主要应该体现学生的自主特点,在选定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的课题后,学生难免在遇到困难时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这时候老师就要主动找这些同学进行鼓励,调整计划,具体指导或参与实践。在保证时间充足的条件下,在每个人都有事可干,有事能干的基础上,让能者多劳。在上汇报课之前的收集、整理是个关键期,我把这样的过程远远看重于活动的汇报。这样,在准备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学习提高和锻炼的机会。
  第二、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给予了必要的指导。
  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虽说有了活动的主题、方案,但大多数没有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计划。在定了主题后,学生的综合活动需要老师的指导。因为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求知的阶段,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在大量的信息中,很难筛选有价值的材料。如果此时教师纯粹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只做一个旁观者,这种活动只能流于形式。比如在“互相交流”阶段对材料的取舍作了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就避免了进行无用功的操作。如果不作这些指导,整个活动将是一盘散沙,只有热闹的形式,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第三、我做到了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活动。
  综合性学习活动提倡学生人人参与,让不同的个体能在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既展示自己的特长,又在合作和探索中发现自己的学识、胆识。这个活动本身具有灵活、开放的特点,我在这次活动中采取小组合作形式,是因为在缺少老师的督促下,一些同学常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这样很难保证开展活动的质量。每个小组由不同个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在开展活动时能发挥各自的特长。而且分工以后,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有些平时课堂不愿发言的同学,由于有了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从而也改变自己不爱“表现”的性格,他们感觉到自己不比别人差。实践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四、在活动过程中,注意活动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这一点保证了学生主体能够自主活动。老师把活动的场所由固定的教室变为弹性的空间,如图书馆、动物园等。表现形式也要多样性。学生根据每组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次活动我们采用了演讲、小品表演等形式。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直接体验、亲身经历。老师布置的活动要适合这群学生,利于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而且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便于操作,我校的各方面条件还是能满足的。而且一定要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内进行体验、探究、讨论、然后汇报展示。这样,在活动中老师由“控制者”变为了“指导者”和“参与者”,给了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老师绝不代劳,学生也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的过程。
  经过这次活动的组织,我也感受到综合性活动的作用,不完全取决于老师和学生的认识与体验,还有家长的配合、硬件设备等方面的限制。我想,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持久地开展,老师观念的改变,理念的更新,语文综合性活动这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将被越来越多师生接受,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创我们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樊雅娟,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