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阅读教学要切实运用探究性学习

作者:李文洲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探究对象,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我由近十年的教学体验得知,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有四:研究性,开放实践性,主体性和过程性。
  研究性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的学习活动。
  从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来说,研究性学习呈现的是开放学习的态势。这种开放学习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主体性指探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选择探究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自由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过程性指探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三、语文阅读教学的性质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该活动从书面言语中摄取信息,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始终伴随思考,是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活跃的和充满创造的。因为同样的文字对不同的人所代表的心理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这是由阅读主体的知识、经验不完全相同所致。任何阅读,阅读主体都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将储存的思想材料与读物内容建立起联系,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这也正是探究性学习的主旨和内涵。
  
  四、探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语文阅读教学的性质告诉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大有可为的。探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阅读的方法。
  下面根据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说说探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研究性、开放性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点带面,课内精读与课外略读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精读和略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就精读和略读之间的关系,对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于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一方面引导学生围绕着主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学会阅读的方法;另一方面则要在精读训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和从多渠道进行阅读,扩大学生阅读的广度,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课内精读是长期以来课堂阅读教学研究的重点,这教师或多或少有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下面,我就谈谈如何运用研究性、开放性特点来指导学生课外略读。
  1.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略读的常见方法:首先是要看序文、提要、文章的结构层次和目录,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性质、内容和主旨,这实际上就是开放性阅读过程。其次是要在略读的过程中浏览全文,掌握全文的大意。最后是要有选择地积累,根据自身的阅历、体验提出质疑,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不同的意见。
  2.研究性、开放性阅读的步骤。
  学生课外略读的步骤共分五步:第一步浏览,即概览一下书籍的内容提要和篇章目录,求得一个轮廓的了解;第二步提问,即就各章节的标题和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内容,提出问题,留待一下思考;第三步阅读,就是通读全文,做到边读边思考边笔记,达到理解;第四步复述,即回忆书中内容,加深印象;第五步复习,即在复述后一二日内,再重复一次,以巩固获得的知识,得到新的体会。
  (二)实践性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结合,使学生在读写的实践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1.阅读和写作过程的分析。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形象、生动地道出了读对写的作用。阅读是感性知识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对阅读过程有着促进作用。事实上,写作过程和阅读过程是一个逆向运思的过程。
  从思维的过程看——
  阅读过程:语言感知→情感体验→意蕴深究
  写作过程:感悟→情感反应→形式表达
  从思维的方向看——
  阅读过程以集中思维为主,而写作过程以发散思维为主。
  2.阅读教学与写作过程。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符号,感知形象,体验情感,获得理性感悟和审美感受的过程,即阅读教学过程。阅读过程是作为文章客体的学生不断融入作为文章主体的文本(课本)的过程。讲读课文的阅读过程一般是这样的:(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字词,划分段落层次;(2)理解课文内容和分析写作特点;(3)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的过程(即实践性过程)与阅读过程相反。写作的的过程是作为作者(学生)的主体走向作为客体的文章的过程。作文的一般运思过程是:(1)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主旨;(2)处理材料,包括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3)组织语言表达。
  3.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由上图可见读、写训练有四对具体的结合点。因此,在进行阅读第一环节理解字词意训练时,可以同时思考写作时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在进行写作第一环节构思立意训练时,可以同时思考阅读时怎样分析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主体性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问题为载体,阅读与提问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长期的应试,使学生形成一种保守心态,习惯于某种固定模式的学习。在阅读中,学生思维的惰性和单向性积习已成常态,课堂阅读教学缺乏活力,教师提问多,质疑多,学生提问少,质疑少。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基点是: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和运用的一切都应由学生自己探究,以求得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将探究性学习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在其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无疑有着积极和现实的意义。
  “质疑”是指能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指培养学生能够自己提问的能力。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思维的过程总指向问题的解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疑”字入手,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识别信息,收集信息,还能筛选信息、评价信息、应用信息,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充分调动其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具体来讲,可通过逐步培养以下的质疑意识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理解性质疑。这种质疑为读透文章服务。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常常自己问自己提问题。如:(1)文章写了什么?(2)为什要这样写?(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怀疑性质疑。这种质疑是对文章大胆地提出怀疑或补充。如:(1)前人的理解分析正确吗?(2)这样的分析深刻吗?(3)能否更深一层地说明?
  3、实践性质疑。这种质疑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对阅读材料再作思考。如:(1)怎样把别人的说法和写法吸收到自己的文章中?(2)这样的吸收,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应作哪些改动?
  (四)过程性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思考为线索,阅读与思考结合,让学生直接体验,享受阅读的过程。
  阅读是吸收的事情,是离不开体验和领悟的。阅读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分析和综合两者共同构思维的基本过程。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们总要经历“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可见,一切结论都是探究的结果。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不通过学生探究就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学生的阅读是在特殊的时空,凭借特殊物开展的学习活动。要学生做到能够自己阅读,不依赖老师讲授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的实现,只能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对读物展开阅读过程,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反复。通过这样的“历练”,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由上所言,可见探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在于:①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把思考导向深入,能较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思考处于活跃状态。②能使学生边读边写,把读的训练和写的训练结合起来。探究性学习较其他方法,能提供更充分的写的机会,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的学习。它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应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则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尝试和实践。
  李文洲,教师,现居陕西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