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自读课文阅读方法谈

作者:彭治顺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占近一半课文的比例,自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研读的课文。只有学生自己会研读课文,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真正提高。可是,学生应怎样研读呢?许多学生,特别是分析阅读能力基础较差的初中学生,常常无所适从,一般仅限于读读而已。因此,学生自己研读课文,还需要教师恰当地指导。应怎样指导学生呢?
  
  一、教学生学会自觉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汉语就必须首先学习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积累语言材料。那么,应怎样学习掌握积累呢?
  一是读。这个读,从内容上讲,就是每篇自读课文都要读,而且有些自己喜欢的、品位很高的课文要反复地读。从学生主观上讲,就是认真读、有效率地读,在读时,眼、口、耳、心都要投入进去,看清楚字形、词语、句子;读得清楚流畅、富有节奏,宇音、句韵要准确合拍,同时让心融化在文章的情境中去,这样读多了,学生既可以对汉语的基本形态,如词、短语、句子等,有更深的认识,也对汉语灵活运用的形式有深刻的了解和丰富的感悟,从而,在感性上,积累更丰富的语言材料。对词汇较丰富的学生来说,读尤为重要。
  二是记。虽然在读的过程中,有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记忆效果,但从记的角度讲,这是很不够的,要让语言材料更丰富起来,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的地步,还必须让学生在自己研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记、多记。
  
  二、指导学生学会前后贯通
  
  现行语文教材中,是以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的,每个单元的课文编排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因此,指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应让他们着眼于整个单元,把讲读课和自读课结合起,进行前后贯通,这样,有助于学好自读课文,究竟应指导他们怎样贯通呢?
  一是让学生学会迁移。迁移就是把在学习讲读课文中所学到的运用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把自读课文当做讲读课文延伸和发展。首先是分析方法的迁移。如:1、找疑点法,先通读全文,寻找设置疑点,然后救解;2、抓两头法,有的文章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形式的,对这类文章,只要抓住总起句段和总结句段,就容易整体把握文章内容;3、抓关键词句法,在分析文章内容、结构的时候,要善于抓关键词句,有表时间的,有表空间位置变化的,有表思想情感的,这些词句,在文章中起轴心作用,抓住了有利于分析文章;4、换词法,对句中一些难以弄清意义的词,可以进行同类词语的交换,进行同异对比,便于加深对句子、课文的理解等等。学习的方法,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才会真正被学生拥有。其次是知识结构的迁移。在讲读课文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如语言、行动、心理等人物描写知识;记叙、议论、抒情等语言表达知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面的知识,若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无论是掌握、理解文章或是提高技能都是很有益的。
  二是让学生会比较。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之间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若对它们进行比较研读,有利于分析课文,比较的内容很多,有文章体裁的比较,思想内容的比较,课文结构的比较,语言表达的比较,文学色彩的比较等等。例如:在研读现行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少年爱因斯坦》时,可以同讲读课《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作比较,思想内容上都是通过两个伟人少年时代的经历来表现他们爱思考、爱读书和独立思考的精神;语言风格上都朴实、自然;课文结构上都以明显的时间线索贯穿全文等。通过这一比较,学生对课文理解就更透彻,也会获得充分的情感薰陶和感染,同时,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分析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学会理解和吸收积极的精神力量
  
  有位汉语学家说过:“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科学。”就是说,语言主要体现着人的思想、行动特点,是人的精神、意识的凝聚和积淀。因此,在指导学生研读自读课文时,要同研读讲读课文一样,让他们透过语言形式,看到其所包含的精神思想内核,让他们在《背影》中,体会父子深挚的感情;在《爱莲说》中,领悟淡薄名利洁身自好的价值取向;在《愚公移山》中,明确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的可贵;在《纪念白求恩》中,学会热爱人类、奉献自己等等,使学生在学习课文、学习汉语时,获得积极的精神力量,能为祖国的强盛、人类的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最终使他们自己的人生完美而灿烂。
  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时,教师作恰当的指导、提示是必要的,但不能包办代替,不能禁锢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这片处女地上,自由开垦。
  彭治顺,教师,现居湖南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