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作文写作应重视三个积累

作者:孙承先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文写作要想走向成功,必须从积累开始,具体地说,就是要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语言词汇,积累思想情感。
  中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从积累生活素材开始。而生活素材的积累,首先必须牢固地树立生活即语文的观念,把语文学习的目光从课内转移到课外,从学校转移到社会,把日常生活都当成是学习语文的大好机会,热爱生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这样,你才会感到语文学习具有广阔的天地,语文学习并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无限趣味,从而就能为写作挖掘出素材的活水源头来。相反,那种只注重课本,只注重课堂而忽视汉语言滋生的生活沃壤的狭隘思想,只能将语文学习,作文写作带进死胡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把关注生活,体验生活这种观念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新编初中义务教材虽然高度重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但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如果不能通过生动的形式,活化并落实教材编写的这一主旨,那么,再好的教材,在庸师手中,也只能是僵死的教学模具,发挥不了它的教学指导功能。
  作文写作要诉诸语言文字,表达同一个意思,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语言及表达方式,但其中必有优劣之分,这就要看各自的语言造化之功。汉语言文字是有限的,其语法结构及句式也是简单的,但是它们在具体的应用中,却千变万化。一个熟练地掌握这些汉字及语法知识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熟练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者。这是为什么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语言应用是建立在大量语言积累基础之上,并在实践中反复历练,最后方熟能生巧,为我所用。我们都知道,一个呀呀学语的孩子,从知道讲简单的“爸”“妈”开始,到能表达意思较完整的简单的话,这需要他在别人口语表达情境中对相关词句不断积累,最后内化形成自己的语言。口头语言如此,书面语言更不例外,一个妙笔生花的人,必是一个语言词汇积累丰富的人。学生要想我手写我心,就必须通过多读书多背书来积累语言词汇。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国传统的语言教学,不仅重视读书,而且强调背书,早期的启蒙学教育在学生略知句读的情况下,就要求背诵课文,《庄子》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史记》说屈原“博闻强志”,谢灵运称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茅盾能背诵《红楼梦》,这些无不告诉人们读书背书的重要性。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他们越来越不爱大声诵读课文,这直接影响了语感能力的培养,读书背书随意增删文字,养成了不规范的语言习惯。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匡正。
  有了生活素材,语言词汇的积累,但无思想情感注入,写出来的文章只不过是生活的翻版,必然缺乏艺术的品位和震撼人心的情感魅力。《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他们都深刻地论述了情感对语言的支配作用。东汉王充在《超奇》中用“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精僻地论述了情对文的巨大影响。从中,我们不难理解“情者文之经”的道理。
  中学生作文大多空洞干瘪,无生动性可言,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思想情感的积累,他们用情感干涸的心灵去面对生活,面对大自然,这怎么能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生活体验呢?当然也就不会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式的“物物皆著我之色”的动人词句来。
  人的内心情感机制本身是相同的,但是,面对同一事物,有的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而有的则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这足以说明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具有可塑性,培养丰富灵敏的情感世界,必须在生活素材积累,语言词汇积累,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各种心理情感因素,磨砺心理情感机制来完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丰富发展思想情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素材是米,语言词汇是柴,思想情感是火花。如果三者具备,只要用情感的火花去点燃词汇之柴,就能煮熟生活之米,从而写出情动辞发、血肉丰满的文章来。
  孙承先,教师,现居安徽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