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文章拟题的几个技巧

作者:吕 兵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说透过标题可以领悟文章的中心;“题好一半文”,或者“有一个好标题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是说好的标题能够体现文章的构思或是结构。可是很有一部分学生在话题作文写作时直接用话题作标题,或是不拟题,而给作文或多或少地带来遗憾。笔者认为,研究一下文章标题,会给我们种种启示。笔者对诸多文章标题研究以后,颇有收获,现分点叙说:
  一、体现文体特点。如课文《登泰山记》《错字小议》《师说》等,它们的文体概念明确,我们一看就知分别为记叙文、议论文。它们文体特点明确,常常以“记”、“议”、“说”等字眼出现。
  二、体现文章重点(或中心)。《要继续保持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一文的重点体现在“要”上,文章分析了我们在新的形势下为什么要继续保持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体现构思的匠心。《雨中登泰山》体现的匠心是“雨中”。古代、现代写登泰山的文章可谓多了,但《雨中登泰山》一文,之所以脱颖而出,就在于作者紧扣“雨中”二字细描细绘,写出雨中泰山景物的朦胧特点。
  四、体现线索、中心人物、中心事件。《百合花》全文以百合花为线索,来描写刻画小战士,突出他热爱生活,勇于牺牲的品质;《孔乙己》全文所要描写刻画的主人公是孔乙己,他的可怜、可悲的命运完全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宝玉挨打》中的中心事件是宝玉挨打,宝玉挨打体现的是封建叛逆者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
  五、渲染环境,推动情节发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文章着“风雪”二字,一是渲染了人物活动的气氛,二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只因为雪大,才有草料大厅的倒塌,才会有高俅阴谋的揭底,才会有林教头的奋起反抗,才会有林教头的逼上梁山;《雨中的故事》中“雨中”二字,一是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二是推动情节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正因为下雨,才有苹果的落地,才有众人的冒雨捡拾,才有社会众人精神风貌的大展示。
  六、体现双关意义。《夜》的故事发生在黑暗之夜,揭露了国民党统治的凶残,因此“夜”一为自然之夜,二为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之夜;《药》一是愚昧国民认为的治病救人的药——人血馒头,一是作者所要揭示的救国救民的药——消除国民的愚昧;《灯》——自然界的各种灯,如陌生人家餐桌上点着的灯,海边指引着航船前进的火炬等,给我、行人和我朋友活下去的温暖、希望之灯。
  七、体现情感。《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有我们的亲人、有我们的思念等,韶山的红杜鹃凝聚着我们对亲人、对故乡的爱;《穷人的专利权》——有专利权的一定会是富人,可“我”的发明专利,却使得“我”穷困潦倒,这无不让“我”对这种社会制度表示憎恨。
  八、体现跳跃关系。这类标题主要体现在相对关系较紧密的话题上,如《自卑·自强·自负》。从标题上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兼顾三者而有所侧重;再如《篱笆·女人·墙》《辘轳·女人·狗》,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显得具有跳跃性。
  九、副标题、双标题。运用正副标题也同样是别具匠心,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正标题揭示行文线索,副标题告诉我们文体特点及所写的主要人物。
  十、运用修辞。很有一类文章喜欢运用修辞,主要有以下几种,如比喻、拟人、对比、设问、对偶等。下面各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生如夏花》——生命如同夏天的花一样繁茂、灿烂,运用比喻;《微笑的鲜花》——鲜花凝聚着人的善意,运用拟人;《公和私》——对比鲜明;《真理是从哪里来的?》——文章回答的是,真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运用设问,让读者深思;如《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全文讲述的是高俅为谋害林教头而派陆虞侯一路跟踪林教头,最后在草料场放火烧毁草料场,林教头因草厅倒塌而投宿小庙时亲耳听到了高俅阴谋因而奋起反抗,走上梁山——运用对偶。
  吕兵,江苏黄桥中学分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