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教师要学会跟学生解围

作者:朱忠金




  教师在教学提问中,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的情况时,往往是听者哄笑,答者难堪。这时,教师若能及时恰当地为之解围,就可以转“窘”为安,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激发了学生的热情。那么,怎样为学生解围呢?
  
  一、变换角度,启发提示。
  
  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答问,但有的学生因理解的局限,有可能出现无从答起的尴尬。这时教师最好换一种问法,并作适当的提示。曾有一位教师让一名学生谈谈《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学生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不知从何谈起。这时教师换了一种问法:“这篇散文在描写荷塘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时哪些语句用得好?”老师换了一种问法,并加以提示,使问题更具体,学生若有所悟,略加思索,很快回答出了问题。
  
  二、肯定对的,纠正错的。
  
  一位教师在讲授《琵琶行》时问道:“‘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两句诗表现了琵琶女的什么情态?”一位学生答道:“表现了琵琶女自作多情、扭扭捏捏的样子。”话一出口,学生哗然,答题者自感不妥,面红耳赤。这时教师面带微笑地说:“对。扭扭捏捏的神态是有的,看来这位同学能用心品味诗句的含义。琵琶女此时内心充满沦落之苦,不愿见人,被再三邀请,见与不见很矛盾,有些无奈,所以半遮半掩,但说她自作多情不妥。”教师首先在学生答案中找出可取之处,然后纠正其不妥之处,既解脱了学生的窘境,又帮助学生对问题有了正确的理解。
  
  三、幽默解嘲,转移目标。
  
  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容易出笑话。如一位教师让一个学生简介《赤壁之战》的作者情况时,这个学生爽快地答道:“作者是司马迁,宋代人……”话音未落,笑声四起,这个学生被笑得发蒙。这时教师却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这位伟人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能怪我们同学错了吗?谁让司马迁与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别,谁让他们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与《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名著兼文学名著,谁让我们刚刚学完司马迁的文章又学司马光的文章呢?”教师幽默的话语不仅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他把那位学生弄混淆的知识作了区别,可谓一举两得。
  
  四、适时顺接,补充引导。
  
  学生回答问题思路受阻又不能急中生智时,常常是心急如火,不知所从,很希望老师能助一臂之力。如一位教师在分析《雷雨》节选时问道:“周朴园用保存旧家具、旧习惯、旧衣物等来表现他对侍萍的怀念,你怎样理解他这种做法?”一位学生答道:“他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怀念侍萍,不过怀念的目的好像不是出于对侍萍的爱……”关键时刻卡住了,似乎心里明白口头却表达不出来,情急之时,教师顺接道:“有道理,周朴园年轻时的确爱过侍萍,但爱的成分主要是占有与玩弄,所以他为了名利抛弃了侍萍。他现在保存当年的旧物,不能说是出于爱,而是为了填补他年老的孤独和空虚,并以此表现他的怀旧多情,掩盖他心灵深处对侍萍的罪过感。”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教师的及时顺接,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燃眉之急,而且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
  朱忠金,教师,现居江苏扬州。